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高铁桥梁抢修器材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3 21:30

  本文关键词:高铁桥梁抢修器材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研究 出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铁路 抢修钢梁 抢修钢墩 方案设计 有限元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应对各种灾害破坏的应急保障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已远落后于高速铁路的发展。其中,针对灾后高铁混凝土桥梁的应急抢修与恢复的相关技术储备,以及适用于高铁桥梁抢修的器材和装备的研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的研究依托于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高速铁路运营维护技术深化研究—高速铁路混凝土桥梁灾后应急抢修与快速恢复技术研究”,课题合同编号:2014G008-A。文章在总结既有普通铁路混凝土桥梁的应急抢修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高速铁路混凝土桥梁灾后抢修技术上的适用性,重点开展了适应跨度32 m及以下的高速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新型应急抢修钢梁和适应墩高40 m及以下的抢修钢墩的技术方案设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24 m和32 m的高速铁路应急抢修钢梁以及墩高8.5 m、15 m、25 m和40 m的高速铁路抢修钢墩进行了结构数值模拟分析,对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力学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对结构的动力性能进行了模态分析。将计算结果依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和《铁路桥梁抢修(建)技术规程》(试行)进行了校核分析。同时,针对构造复杂的直接承受动载的轨道纵梁结构进行详细的有限元数值计算,并进行了疲劳强度的验算和稳定性分析。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了用于高速铁路桥梁灾后抢修需要的抢修钢梁和抢修钢墩的技术设计方案,得出了在设计荷载下两种跨度的抢修钢梁以及四种墩高的抢修钢墩的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找到结构的薄弱部位,为进一步对研发的抢修器材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对提高我国高速铁路应对各种灾害破坏的保障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high-speed railway operation mileage is the longest, the largest scale of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support technology for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s to deal with various disaster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hich is far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For the emergency repair and recovery of high-speed concrete bridges after the disaster related technical reserves, as well as the equipment and equipment suitable for high-speed rail bridge repair is basically in a blank state.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major research project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deepening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of High-speed Railway-Research on Emergency repair and Rapid recovery Technology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crete Bridge after disaster". Subject contract No.: 2014G008-A.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mergency repair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existing ordinary railway concrete brid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in post-disaster repair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crete bridges. The new type of emergency repair steel beam and the height of the adaptive pier 40 for the high speed railway simple supported concrete beam bridge with a span of 32 m or less are emph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technical scheme design of the steel pier under m and below. Using the ANSY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steel beam and pier height of 24m and 32m of high speed railway emergency repair and the height of pier are 8.5 m. The structur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15m ~ 25m and 40m high speed railway repair steel pier is carried out,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ucture, such as strength, stiffness and stability,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Modal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check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Code for High-speed Railway an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repair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Bridges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the track longitudinal beam structure with complex structure, and the fatigue strength is checked and the stabil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technical design scheme of the steel beam and the steel pier for the emergency repair of the bridge after the high speed railway disaster is put forward. The structur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wo span steel beams and four kinds of steel piers with high piers are obtained, and the weak parts of the structures are found.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eveloped emergency repair equipment,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pport technology ability of high-speed railway to deal with various disasters and damage.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8中国高速铁路桥梁技术国际交流会在天津召开[J];铁道标准设计;2008年05期

2 ;我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世界前列[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1期

3 郑重;;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世界前列[J];工程建设;2008年03期

4 ;我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世界前列[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5 ;中国工程科学高层论坛 京沪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技术及工艺设备材料研讨会[J];铁道建筑技术;2009年02期

6 甘军华;;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关键技术综述[J];山西建筑;2011年06期

7 陈强;;浅谈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设计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8 尚顺邦;陈丰兰;;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3年19期

9 高岩,盛黎明,柯在田,张煅;我国高速铁路桥梁活载图式的研究[J];中国铁路;2000年12期

10 王重实,王凤勤,高淑英;高速铁路桥梁噪声预测方法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戴公连;胡楠;刘文硕;;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新进展[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牛斌;;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综述[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刘家锋;刘春彦;;秦沈客运专线桥梁综述及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思考[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辜小安;李耀增;刘兰华;步青松;;高速铁路桥梁线路环境噪声预测模型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夏;高速铁路桥梁技术交流会在津召开[N];天津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春莉;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苏民;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N];经济日报;2008年

4 矫阳;我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世界前列[N];科技日报;2008年

5 王小润;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N];光明日报;2008年

6 李晓华邋高李鹏;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N];人民铁道;2008年

7 高李鹏;高速时代的铁路桥梁新生[N];人民铁道;2008年

8 记者 罗忠河;我国高速铁路桥梁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N];中国冶金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于祥明;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迎来快速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高宣 整理;话说高铁桥梁[N];人民铁道;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志军;高速铁路桥梁动力学问题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魏召兰;高速铁路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奇;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变形性状试验与工后沉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冯胜洋;深厚软土区段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亚飞;新建公路工程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桥梁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晓昱;考虑轨道约束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薛瑞云;高铁桥梁抢修器材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4 刘雪梅;高速铁路桥梁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动力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5 黄尚;高速铁路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吕佳;基于车桥耦合动力作用的高速铁路桥梁状态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赵虎;基于动力参数的高速铁路桥梁多层次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旭东;京沪高速铁路桥梁混凝土聚脲防护技术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波夫;高速铁路桥梁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张效奎;高速铁路桥梁检测车结构设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20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20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