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FLAC3D数值模拟实例分析大跨小净距双洞隧道的开挖步序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19 20:01

  本文关键词: FLACD 大跨小净距 双洞隧道 开挖步序 出处:《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某区间大跨小净距双洞隧道为模本,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双洞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的顺序和步距变化,对周边岩层的变形沉降影响.从中探索隧道理论开挖施工中,双洞应采取的顺序和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方可保证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Abstract]:Taking the tunnel with large span and small net distance in a section of Guiyang Rail Transit Line 1 as the model, the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and the change of the step distance during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the double-hole tunne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tunnel,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sequence and the minimum distance to be adopted by the double holes in the theoretical excavation of the tunnel.
【作者单位】: 中铁十九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U455.4
【正文快照】: 小净距隧道一般指两平行隧道间的中心距小于2.5D(D为隧道跨度)的双洞隧道.国内目前小净距隧道的轴线间距一般为13~32 m,净间距为2~8 m.现阶段,对小净距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力学、施工方法、中岩柱加固措施、间距优化、支护体系优化等方面.由于小净距隧道结构的特殊性,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苏晓X;;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的围岩边界取值范围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2 李永珑;;南京地铁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及工序优化研究[J];铁道建筑;2012年01期

3 张志强;黄朱林;韩飞;;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特性研究及方案优化[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6期

4 黄伦海;刘伟;吴梦军;;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开挖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隧道;2007年04期

5 黄伦海;刘伟;蒋树屏;;小净距公路隧道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建伍;扁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恒滨;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杰;;FLAC3D数值模拟实例分析大跨小净距双洞隧道的开挖步序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2 苏明;;地铁非等断面小净距隧道浅埋暗挖关键技术[J];山西建筑;2016年27期

3 俞文生;刘蕙婷;晏勤;张龙生;周小勇;;降雨条件下膨胀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破坏特征[J];铁道建筑;2016年08期

4 汪波;李铮;张哲;莫晨聪;杨意;;砂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预加固技术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6年04期

5 马云飞;;基于压力拱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J];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05期

6 毕可为;皮圣;胡国平;;不同施工方法下小净距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及影响分析[J];铁道建筑;2015年12期

7 王小林;张亮;李冀伟;孟敏强;王晓闪;;断面非对称小净距黄土地铁隧道施工顺序模拟对比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年09期

8 党晓宇;陈蔚;吴志伟;唐冉松;;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的隧道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9 李丽香;;公路隧道冲沟浅埋段塌方灾害的数值模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年03期

10 李福勇;;燕尾式隧道施工综合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莫阳春;高水压充填型岩溶隧道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郭军;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力学及支护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林;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万少锋;运营隧道拱顶衬砌背后空洞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3 靳学峰;隧道衬砌拱顶、拱腰空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宋飞虎;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江五区间隧道下穿桥台过程力学行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5 蔡广逸;隧道施工中若干安全问题解决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陈俊涛;围岩拱顶空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7 王鲁南;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分析及围岩变形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李松;大跨度小间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原小帅;超大断面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金鑫;高速公路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支护结构性态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维达;;客运专线单双线过渡段分岔隧道施工效应三维数值分析[J];铁道建筑;2011年04期

2 蒋坤;夏才初;;双向八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3 龚建伍;夏才初;雷学文;;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与监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林从谋;陈礼彪;蒋丽丽;郑宏利;;高速公路扩建大断面特小净距隧道爆破稳定控制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5 姚勇;何川;张玲玲;;紫坪埔隧道小净距段现场监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曹磊;李俊松;;小净距大跨度城市隧道施工风险的控制[J];路基工程;2010年01期

7 张国华;陈礼彪;钱师雄;蔡光远;吴超凡;李祺;;大断面小净距大帽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及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2期

8 黄林冲;徐志胜;彭立敏;;基于等维灰数递补模型的软弱围岩隧道变形预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9 王羽;肖盛燮;杨转运;;滑坡地段小净距并行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2009年11期

10 王海彦;赵东田;孟文林;;温福高速铁路鼓山隧道群分叉隧道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春;深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性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申玉生;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方建勤;地下工程开挖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王戍平;破碎围岩隧道的模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仇文革;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力学原理与对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厦;孟祥瑞;;FLAC3D前处理程序开发及其工程应用[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2 王希宝;李天斌;许勇;;FLAC二维模型简化建模方法及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1期

3 邓红卫;朱和玲;周科平;肖雄;;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前后处理优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2期

4 姚仰平;胡贺祥;侯伟;;统一硬化模型在FLAC3D中的开发及实现[J];工业建筑;2011年09期

5 万保安;殷妮芳;熊茂东;;基于FLAC~(3D)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确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6期

6 张雪东,陈剑平,黄润秋,严明,连红芳,丁海军;呷爬滑坡稳定性的FLAC-3D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3年S1期

7 王向东,文江泉;用FLAC-3D进行土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林杭;曹平;周正义;;FLAC3D模拟全长注浆锚杆的作用效果[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9 陈敏华;陈增新;张长生;;FLAC在基坑开挖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10 李玉兰;;FLAC基本原理及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Zhao Baoyun;Huang Linqing;Wu Tongqing;;Exploration on the FLAC3D software in the Teaching of Petroleum Drilling Engineering Rock Mechanics Course[A];2013教育技术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张尚根;;复合土钉墙支护FLAC~(3D)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薛雷;李维朝;孙强;王媛媛;冶小平;黄鑫;;基于数字图像像素单元建立准三维FLAC~(3D)模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马海春;崔可锐;洪志方;;FLAC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应用[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彭鹏;单治钢;董育烦;;基于FLAC~(3D)的卡拉水电站左岸边坡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朱建明;徐秉业;任天贵;高谦;;FLAC及其在地下矿山巷道支护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7 杨立强;张中杰;林舸;王岳军;;FLAC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8 张玉军;;综放采场覆岩破坏特征的FLAC~(3D)数值模拟研究[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9 张新华;;红柳煤矿井巷柔模支护作用的FLAC模拟[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刘峰;牛琪瑛;郭英;刘少文;;运用FLAC~(3D)对水泥土桩加固液化砂土地基的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祥;基于FLAC~(3D)的桩基水平动力响应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丁其乐;基于离散—连续耦合方法隧道压力拱问题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潇;房建基坑与地铁车站基坑近邻施工FLAC~(3D)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4 常瑞志;基于FLAC~(3D)的闭口PHC管桩竖向承载性状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孟厦;FLAC~(3D)前处理程序开发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6 马健;粘性土坡破坏机制及FLAC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7 江德飞;FLAC法在三峡岸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8 王松雪;复合土钉支护的FLAC-(3D)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赵秀娟;基于FLAC3D的土、岩组合边坡稳定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晶;基于FLAC3D与Monte Carlo法的边坡可靠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5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45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