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分层复杂网络的城际路网空间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22 05:20

  本文关键词: 交通工程 分层结构 复杂网络 城际路网 空间分布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有效分析城际路网的运输需求与负载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与GIS技术,提出了城际路网的分层复杂网络结构模型。该模型克服了拓扑网络模型中只考虑节点连通关系而忽略运输需求与负载的空间分布特征的设计缺陷。所提出的交通介数、运输需求强度、负载介数指标能够有效测度城际路网的物理层、逻辑层与映射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合我国内地城际路网的GIS及区域经济数据,分别计算了3个测度指标的空间分布。实证结果有效地解释了公路运输需求以京哈、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呈东强西弱分布的原因;揭示了我国内地城际路网的交通介数以西安为中心呈轴辐式分布,而在环渤海、长三角及京沪高速公路沿线表现出高负载中心性的结构特征。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ation demand and load distribution of inter-city network,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GIS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a hierarchical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model of intercity network is proposed, which overcomes the design defect of the topological network model which only considers node connectivity and negle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ation demand and load. Number of mediums. The transport demand intensity and load index can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layer, logical layer and mapping layer network of the intercity network. Combined with the GI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ata of the intercity network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ree measure indexes is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explain the reason of the weak distribution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demand based on Beijing-Kazakhstan and Jingzhou-Zhuhai Expressway.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traffic mediums of the intercity network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re axis-spoke distribution centered on Xi'an, whil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load centrality are shown in the Bohai Rim,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along the Beijing-Shanghai Expressway.
【作者单位】: 上海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1126)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0078110002)
【分类号】:U412.1
【正文快照】: 0引言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指出,截至2011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106×106km,其中普通国道1.06×105km,国家高速公路6.4×104km。但仍有900多个县没有国道连接,人口在2×105人以上的18个城市和29个地级市未与国家高速公路连接。为适应社会经济及城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通达性与城镇空间结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 沈鸿飞;贾利民;王笑京;牛树云;王莉;;基于公路网结构特性的关键节点评价指标与辨识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9期

3 杨成凤;韩会然;;皖江城市带区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3期

4 何远成;李芳;胡玉洲;贾卫丽;;基于货运量引力模型的流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珠江为例[J];物流技术;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启;孙元媚;;基于物流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铁路运输通道负荷测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孟醒;张景秋;朱海勇;;设施选址问题中的基础模型与求解方法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何炳华;空间相互作用与购物中心建设规模的确定[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4 佟宝泉,黎鹏;略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与创新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5 张建发;;GIS技术在商圈分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景贵飞;;地理信息反映价格的能力与自身价格的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7年04期

7 景贵飞;;地理信息产业扩张阶段及应用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2期

8 赖志斌;潘懋;;基于GIS的零售商业网点选址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2期

9 田大鹏;;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10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相林;赵宁;;基于设施选址理论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优化配置初探[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铮;周嵬;蔡砥;;设施区位: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4 张永义;张晓东;朱德海;;数字农业:农业产业空间分析研究基于GIS的市场域构建方法研究——以安徽省饲料企业为例[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滕丽;蔡砥;;中国省域产业的聚集特征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扬飞;丁金宏;;基于裂点环模型的公共设施区位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煜坤;黄建中;;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布局演变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科松;吴健平;熊佚群;;上海市公园投资公平分配模型[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10 吴旗韬;张虹鸥;叶玉瑶;苏泳娴;;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网络——基于港珠澳大桥的分析[A];广东可持续发展研究2012[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6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7 王守宝;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卢国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陈茵茵;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姜丽丽;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海PRED系统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杜小青;公路建设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马红;西宝高速公路后期非路性经营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顾高翔;地理结构作用下经济危机发生与发展的ABS动力学建模与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曼;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霞;上海LED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金花;武汉城市圈公路可达性与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顾朝林;陈璐;张成;汪淳;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2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3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4 甄峰;明立波;张敏;孙军;简博秀;;全球化、区域化与江苏沿江区域空间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5 王德,刘锴,耿慧志;沪宁杭地区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6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7 吕韬;姚士谋;曹有挥;梁双波;陈振光;;中国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布局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8 吴威;曹有挥;梁双波;;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9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10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2003年

2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玉蓉;;四川古镇空间结构特征及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国巧真;孙悦民;;基于遥感和GIS的典型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分形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晓露;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黄青平;秦岭火地塘水源涵养型松栎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严玲;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培育机制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53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53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