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5 06:05

  本文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 试验 低温性能 机理分析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高模量沥青及其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分别采用硬质沥青低标号调配剂、特立尼达湖沥青(TLA)、法国PR.S作为改性剂,对AH-70基质沥青进行改性,制备高模量沥青和沥青混合料。首先,对高模量沥青进行常规性能测试和弯曲梁流变试验(BBR);其次,进行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断裂力学J-积分试验和预切口小梁疲劳试验;最后,在理论上对3种高模量沥青的改性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的低温性能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之间无直接相关性;除低标号硬质沥青混合料外,另外2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较基质沥青混合料均有明显提高;采用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和J-积分试验都能从能量的角度很好地反映混合料低温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and its mixture, the low grade blending agent of hard asphalt, Trinidad Lake asphalt TLAA and French PR.S were used as modifiers. AH-70 matrix asphalt was modified to prepare high modulus asphalt and asphalt mixture. Firstly, the conventional performance test and bending beam rheological test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were carried out. Secondly, the low temperature trabecular bending test, fracture mechanics J-integral test and pre-notch trabecular fatigue test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mixture are carried out. Finally, the mod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ree kinds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i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mixture. Besides the low grade hard asphalt mixture, the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 other two kinds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mixture is obvious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the base asphalt mixture. Both the trabecular low temperature bending test and the J- integral test can well reflect the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 mix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erg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在高温持续作用下,沥青性能由弹性体向塑性体转变,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抗变形能力急剧下降。研究表明[1],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动态模量,有效降低混合料的压应变、剪应变,从而提高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法国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在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争奇;聚乙烯塑料改性沥青[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张争奇,张登良;用 J-积分法评价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J];东北公路;1997年04期

3 葛折圣,黄晓明,许国光;用弯曲应变能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恒龙;余剑英;李启刚;雷荣;;TLA改性沥青的性能与改性机理研究[J];公路;2010年03期

5 葛折圣,黄朝晖,黄晓明;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6 黄拓;钱国平;李辉忠;;30~#硬质沥青及其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08年06期

7 刘栋;李立寒;;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的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2年04期

8 王琪;;TLA改性沥青的研究和应用[J];石油沥青;2006年05期

9 谢晶;;掺PR添加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评价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君;孙永成;杨宗文;;基于LabVIEW系统的GT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刘凤翰;陈晓玲;;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影响系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艾思平;;厂拌热再生沥青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5 刘应托;;浅议公路改建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工艺[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6 黄志福;;论机制砂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经济效益[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7 陈德金;张金宝;;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改建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8 吴兆兵;;AC-25C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浅谈[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9 唐正辉;;浅析沥青碎石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10 杜雪芹;;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平利;赵佃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新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3 孙雪龙;凌晨;;集料压碎值指标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扈惠敏;李德章;柳炳康;朱朝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集料工程性质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窦占双;崔勇;陈俊夺;;浅谈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LSM-30施工质量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陈俊夺;窦占双;崔勇;;浅谈沥青马蹄脂混凝土SMA-13配合比设计[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8 薛军;史寿宾;;水泥稳定风化砂底基层施工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9 许彦召;杨红芬;;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施工问题及对策[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10 李新永;;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工艺[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GA)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单丽岩;基于粘弹特性的沥青疲劳—流变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静;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预测模型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宋立杰;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国忠;高寒地区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柔性路面适应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博书;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志新;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郑如岩;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8 马光超;级配碎石过渡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徐强;济南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清;胡光艳;张兴友;郑丽敏;;白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2 葛折圣,黄晓明,许国光;用弯曲应变能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郝培文,张登良;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J];公路;2000年05期

4 陈强,付修义,刘玉琼,覃克;特立尼达湖(TLA)改性沥青试验研究[J];公路;2005年09期

5 王刚;王秉纲;马殙;;沥青稳定碎石低温抗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J];公路;2008年04期

6 沈金安;特立尼达湖沥青及其应用前景[J];国外公路;2000年02期

7 陈佩林;周进川;张肖宁;何演;;沥青胶结料低温拉伸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06年02期

8 梁春雨;刘峰;;30~#硬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06年06期

9 张争奇;沥青等级与聚合物浓度对改性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J];国外公路;1996年05期

10 尹玲;铁忠;;特立尼达湖改性沥青的应用技术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翔;倪富健;陈荣生;王艳;;排水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6期

2 梁海明;;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3 谭忆秋;张磊;薛忠军;;沥青混合料低温冻断试验设备的研发及试验验证[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4 侯曙光;黄晓明;;利用韧性比指标进行改性沥青低温性能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1期

5 张云刚;潘凤春;郭启周;;沥青低温性能评价试验方法讨论[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09期

6 周庆华;沙爱民;;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及主曲线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1年02期

7 吴传付;王苹;;硬质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9年02期

8 赵振军;胡光艳;;用弯曲应变能评价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6期

9 许真文;;纤维沥青胶浆流变特性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10 侯睿;黄晓明;李海军;;再生工艺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朝晖;张允宝;;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利用技术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朱旭红;王纯鸣;;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范啸;沈烨;;关于道路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傅工范;赵文琴;;破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再生利用的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朝晖;李振科;李九苏;;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兵兵;刘佳;范志勇;周明凯;;水泥-脱硫渣稳定碎石作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龚彦宇;李建荣;龚伯云;;城镇建设排水管道和道路工程水准测量精度探讨[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永军 通讯员 辛慧;临汾开发区工业路东段道路工程开工[N];临汾日报;2008年

4 记者 彭健 特约记者 张晓勇;南团结街和益州路道路工程竣工通车[N];汉中日报;2007年

5 王彦军;刘有芳;气魄·精神[N];中国建设报;2003年

6 记者 桂兰 实习生 何良 王帅;电子路北延线全面启动建设[N];广元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天池 马智博;群力新区新增八条道路[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记者 成良田 见习记者 朱哲 通讯员 阮英友;通山牛头山隧道开掘2010年通车[N];咸宁日报;2008年

9 昆明石花苗圃总经理 李玉兰;云南昆明 道路工程带旺需求[N];中国花卉报;2009年

10 向春秀;吉凤新区道路工程完成招标[N];团结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方;西部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武雅丽;环境兼容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性能及可生物降解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3 陈华鑫;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肖利芬;锂离子电池若干应用基础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5 封基良;纤维沥青混合料增强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曾凡奇;重载交通沥青关键指标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丛卓红;基于西部特点的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张云龙;温度作用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受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陶明大;无钕AB_5型贮氢合金成分与低温放电行为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赵吉广;基于视频图像的路面性能参数采集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燕;国内外天然沥青路用性能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2 路剑其;岩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昭辉;道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王朝锋;基于高聚物的桥面防水材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华敏;天然沥青对基质石油沥青改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祖发金;橡胶粉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夏漾;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与使用性能[D];湖南大学;2009年

8 李娜;陡坡路段抗推移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9 邓鹏飞;布敦岩沥青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王火明;刚柔性路面界面层强度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2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62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