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新城区交通生成预测分析
本文关键词: 规划新城区 交通生成预测 土地利用强度 区位势 出处:《公路》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交通运行特征方面,新规划的城区与已建成的城区之间差异越来越大,交通生成预测阶段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在新城区的规划研究阶段都难以满足,并且其他现状资料的收集难度也非常大,在新城区交通规划的研究中,传统的交通量预测"四阶段法"已经难以满足研究需求。通过研究城市人口、土地利用类型与交通出行需求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针对新城区在未来规划发展中的问题与特点,建立了新城区规划过程中的交通生成预测模型。首先,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与交通出行需求直接相关的特性,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交通需求模型,包括交通产生和交通吸引模型。其次,为反映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强度对不同交通小区带来的交通产生、吸引的需求差异,借鉴了区位势的概念。最后,通过基础资料和分析研究确定各交通小区交通产生量和吸引量的回程出行比例,从而使规划新城区的预测交通产生量与吸引量达到平衡。
[Abstract]:In terms of traffic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ly planned urban area and the completed urban area is increasing, and all the conditions needed in the stage of traffic gener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difficult to meet in the planning and research stage of the new urban area. And other current data collection is also very difficult, in the new urban traffic planning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traffic volume prediction "four-stage method"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study of urban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 area, the forecast model of traffic gener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the new urban area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type and traffic travel demand, the traffic demand model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re established, including traffic generation and traffic attraction model. Secondly.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land use intensity of different traffic areas, attract the difference of demand, the concept of location potential is used for refere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basic data and the analysis and study,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turn trip of the traffic production and attraction in each traffic district is determined, so tha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forecast traffic production and the attraction is achiev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new urban area.
【作者单位】: 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天津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12
【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多城市的老城区由于经济发展的辐射性,所吸引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城区利用趋于饱和,布局形态混乱。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强化老城区公务、商贸、休闲等功能的基础上,开辟了卫星城和开发区,作为城市新增人口的容纳地以及高新产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家友,刘术红;基于区位势能的新城区总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杨敏,陈学武,王炜,李文勇;基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城市新区交通生成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卢建锋;;城市新区交通生成预测模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陈永庆,范炳全,王浣尘;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相对区位势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友,刘术红;基于区位势能的新城区总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宋玉宝;张效杰;吕静;宋丽;;基于土地利用的开发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6期
3 罗福源,罗寿枚;国内CBD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04年06期
4 杨敏;陈学武;王炜;万涛;;基于活动模式的工作者出行生成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安勋;管菊香;;城市群客流生成预测精度控制模型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7年02期
6 卢建锋;;城市新区交通生成预测模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姚新胜,苏延川,孙金玲;公路客运短期运量预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1期
8 戚浩平;张利;王炜;陆建;;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生量关系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9 章权;张文标;郭小辉;温惠英;;基于势能理论的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12期
10 刘术红,吴家友,王艳军,徐鹏,陈洪仁;城市土地利用量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邻;城市交通与居住地选择之间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肖盛峰;区域核心城市及其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德刚;综合运输网中的通道分析与系统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王根城;大城市区域交通影响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5 李先进;铁路行包运输组织方法及其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韩可胜;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娟;区域公路网络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铱莹;基于场论的运输通道聚散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建伟;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大城市公路客运站空间布局对市内交通影响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雷玉茜;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客运交通模式选择与交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徐清柱;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光红;单元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指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大坤;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道路网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张文标;基于势能理论的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特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孙云霞;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新区交通规划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艳霞;城市新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恩铭;大型商业项目交通影响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王健;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友,刘术红;基于区位势能的新城区总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范炳全,周溪召,严凌,熊世伟;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综合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9年11期
3 萧昌东;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发展规模相协调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2期
4 杨敏,陈学武,王炜,李文勇;基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城市新区交通生成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杨明,曲大义,王炜,邓卫;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相关关系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1期
6 吉恩·P·罗杰格,乔继明;交通和土地利用优化[J];国外城市规划;1993年01期
7 刘术红,吴家友,王艳军,徐鹏,陈洪仁;城市土地利用量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8 申金升,王意冈,王浣尘;区域经济系统交通运输间接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经济潜能模型(EPM)[J];经济地理;1993年04期
9 石飞,江薇,王炜,陆建;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生成预测理论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10 余继东,吴瑞麟;新城区居民出行生成和分布预测模型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卫;新型交通组合需求预测方法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彭唬;陆化普;王继峰;;城市空间形态对交通生成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3 石飞,江薇,王炜,陆建;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生成预测理论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4 童毅;刘琪;杨锦冬;;基于VISUM宏观仿真的交通影响分析方法及实例[J];中国市政工程;2007年04期
5 强添纲;景鹏;康晓琼;;中心城市交通生成模型构建与分析[J];森林工程;2007年03期
6 曹筱影;邬岚;;基于公平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交通问题[J];交通标准化;2006年09期
7 王波;刘灿齐;;基于用地生成率和路段流量的OD矩阵估计[J];交通与计算机;2008年05期
8 张在民,任福田,,肖秋生;城市中心商业区用地与交通优化分析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1995年S1期
9 于世军;李旭宏;王健;华文静;;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判定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10 姜子龙;周子兵;;基于OD调查矩阵的公路网络交通量预测[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段进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平衡城市交通供需关系[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罗良浩;陈亮;;城市建设项目影响区交通预测分析方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晓红;打造环形快速路网 建设基本车位[N];珠海特区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祝贺;快速公交:开启城市流通的钥匙[N];中国工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鑫;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生成与分布预测模型及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毛琳;城市新区公交线网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孙兴煜;规划新城区交通生成与分布预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袁婧;城市群城际公路客运交通生成与分布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赵德斌;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若干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罗志忠;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柏海舰;基于土地利用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黎伟;基于四阶段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罗健强;商业用地开发的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任其亮;重庆市城市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490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9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