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底基层材料单轴加载细观破裂过程的ICT观测
本文关键词: 道路工程 路面底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 单轴加载 CT观测 细观破裂 应力阀值 出处:《公路》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用工业CT(Industrial Computer Tomography,ICT)对路面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层)材料单轴加载细观破裂全过程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试件内部裂纹开裂、发展及连通的全过程CT图像。给出了利用DR(Digital Radiography)及CT图像进行试件尺寸测量的方法,计算得到轴向应变及体积应变,获得了全程的应力应变曲线及体积应变曲线,根据曲线把试件变形分为弹性压缩、塑性变形和破坏扩容3个阶段。在弹性压缩阶段,试样各层CT图像灰度均值呈小幅增长趋势,在塑性变形阶段达到极大值后开始减小,在破坏扩容阶段,灰度均值急剧减小;各层CT图像的灰度值方差在弹性压缩及塑性阶段缓慢地呈线性增长,进入破坏扩容阶段,灰度方差迅速增加;把灰度均值极大值和体积应变极小值对应的应力24.81MPa(峰值的83.36%)作为试件裂纹扩展的应力阀值;由CT图像及重构的剖面图像可知,试件破坏时,裂隙不仅在砂浆中沿骨料边缘扩展,还会穿过骨料扩展,裂隙扩展主方向与加载方向平行。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whole process of crack initiation ,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expansion is obtained by using industrial computer tomography ( ICT )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rack initiation ,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
【作者单位】: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CB7320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QM02
【分类号】:U416.2;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丁卫华;张建军;陈厚群;刘少聪;;X射线CT研究混凝土的试验设备问题[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年02期
2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朱元林;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0年02期
3 陈厚群;丁卫华;蒲毅彬;党发宁;;单轴压缩条件下混凝土细观破裂过程的X射线CT实时观测[J];水利学报;2006年09期
4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基于单轴压缩CT技术的混凝土细观破损分区研究[J];水利学报;2011年08期
5 杨更社,谢定义,张长庆,,蒲毅彬;岩石损伤特性的CT识别[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6 李晓军,张登良;路基填土单轴受压细观结构CT监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廖全荣;CT技术应用于岩石实验动态观测的新进展[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2 任建喜,罗英,刘文刚,李新虎;CT检测技术在岩石加卸载破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3 刘小红;晏鄂川;朱杰兵;汪斌;;三轴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损伤破坏机理CT试验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2期
4 敖波,张定华,赵歆波,徐夏刚;CT图像中裂纹缺陷的理论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4期
5 敖波;赵歆波;张定华;徐夏刚;王唤抒;;裂纹缺陷体积百分数与CT数的关系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2期
6 丁卫华;张建军;陈厚群;刘少聪;;X射线CT研究混凝土的试验设备问题[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年02期
7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吕玉凯;;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祝捷;;基于CT图像的岩石破裂过程裂纹分形特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破裂特征的CT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10 康志勤;赵阳升;孟巧荣;杨栋;愪保平;;油页岩热破裂规律显微CT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基于细观损伤的混凝土破裂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图像配准[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细观动力破损过程CT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丁卫华;陈厚群;刘少聪;张健;冯雨;;基于CT的混凝土动力破坏过程的试验技术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6 王艳梅;刘宝林;贾苍琴;;岩石细观力学试验方法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更社;孙钧;蒲毅彬;;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细观损伤的CT识别[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崔中兴;仵彦卿;曹广祝;丁卫华;蒲毅彬;冯小太;;三维应力状态下砂岩的渗流实时CT观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孙红;葛修润;吴刚;蒲毅彬;;上海粘性土变形特性的宏观细观试验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杨更社;刘慧;彭丽娟;刘新军;;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损伤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东阳;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曙光;数字混凝土CT建立方法及其在干缩微裂纹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7 李尤嘉;膏溶角砾岩水损伤特性和机理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龙武;公路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及勘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飞;仓外探测小麦密度及数量的反演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彭锋;端面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影响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孙世军;重塑膨胀土宏细观结构演化CT-三轴试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孙倩;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损伤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安晶;热冲击条件下含表面裂纹的UHTC破坏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雷;剪切荷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细观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丽丽;基于VTK的混凝土CT图像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陆丽丰;煤岩细观剪切破坏及其声发射特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胡大江;煤岩损伤特性及冲击地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张全胜;冻融条件下岩石细观损伤力学特性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巍,吴紫汪,蒲毅彬,常小晓;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7年01期
2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3 雷祥义;中国黄土的孔隙类型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2期
4 张梅英;袁建新;潘轺湘;古流祥;范士荣;姜新力;;岩土介质微观力学动态观测研究[J];科学通报;1993年10期
5 杨卫;细观力学和细观损伤力学[J];力学进展;1992年01期
6 马怀发,陈厚群,黎保琨;混凝土试件细观结构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4年10期
7 党发宁;田威;韩文涛;陈厚群;;混凝土破裂过程三维数值模拟及CT验证[J];水利学报;2006年06期
8 陈厚群;丁卫华;蒲毅彬;党发宁;;单轴压缩条件下混凝土细观破裂过程的X射线CT实时观测[J];水利学报;2006年09期
9 田威;党发宁;刘彦文;陈厚群;;支持向量机在混凝土CT图像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8年07期
10 陈厚群;;混凝土高坝强震震例分析和启迪[J];水利学报;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琦;;两种骨架密实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的性能对比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2 曾运清;;水泥稳定碎石在二级公路基层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3 吴军;;按最小空隙率法优化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材料配合比组成设计方法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7年10期
4 杨勇;蔡凌坚;;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成型与重型击实的比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3期
5 汪锋;扈慧敏;;矿料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的影响[J];工程与建设;2011年03期
6 徐鸥明;韩森;孙薇;;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强度增长特性[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郭晓华;;尾矿砂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5期
8 田见效,陈栓发,彭波;超早强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9 胡小冲;;广州亚运城市政七标水稳层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10 杜静华,张健民;浅谈道路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质量控制[J];工程质量;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工范;赵文琴;;破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再生利用的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朱旭红;王纯鸣;;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范啸;沈烨;;关于道路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刘朝晖;李振科;李九苏;;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兵兵;刘佳;范志勇;周明凯;;水泥-脱硫渣稳定碎石作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家主;;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与有效水膜厚度的关系[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喻湘秀;余剑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离析的预防[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2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林U
本文编号:1521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2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