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VISSIM下环交的信号控制仿真和配时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8-02-22 21:55

  本文关键词: 环形交叉口 左转两步控制 相位控制 信号配时 VISSIM仿真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传统的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易发生拥堵,其主要成因为无信号控制下,车辆无序争先通过交织段,冲突车流导致排队长度增加,延误增大。故本文就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问题,采用双重信号左转两步控制策略,对四向环形交叉口的车辆运行状态评价指标的选用进行了分析。根据十字交叉口的四相位控制规则,可将环形交叉口的相位方案改进成两相位双向左转,并协调配置信号控制机。以赣州市南门广场环形交叉口为实例,运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实现了不均衡流量布局下,设置相应让行规则和信号配时参数后的动态仿真。评价结果表明,非过饱和情况下不对称控制方案具有一定优势,使得车辆可以连续快速通过相邻环道信号灯,有效地利用交叉口的时空资源,改善了长期拥堵局面。
[Abstract]:The rapid growth of traffic volume leads to traffic congestion at the traditional urban road roundabout,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disorder of vehicles passing through the interlaced sections without signal control, and the increase of queue length caused by the conflict of traffic flow. The delay increases, so this paper adopts double signal left-turn two-step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signal control problem of circular inters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le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vehicle running state of the four-direction annular intersection. According to the four-phase control rule of the crossroad, the phase scheme of the annular intersection can be improved to two-phase two-way left turn. The signal control machine is coordinated and configured. Taking the annular intersection of Nanmen Square in G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unbalanced flow layout is realized by using VISSIM micro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dynamic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ymmetrical control scheme has some advantag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n-supersaturation, which enables the vehicle to pass through the adjacent loop signal lights continuously and quickly. Effective use of intersection time and space resources, improve the long-term congestion situ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63024)
【分类号】:U491.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栋;马昌喜;;VISSIM在城市平面交叉口交通改善评价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4期

2 赵靖;郁晓菲;白玉;汪涛;;十字环形交叉口两种信号控制设计方法比较[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刘会斌;邓卫;李东屹;;环形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法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年02期

4 马莹莹;杨晓光;曾滢;;十字环形交叉口绿灯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7期

5 李庆印;孙锋;;环形交叉口评价指标选取及服务水平分级[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8期

6 许伦辉;廖燃q;;基于车流轨迹的交叉口相位相序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彭彼乐;马万经;;十字环形交叉口的非对称信号控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年01期

8 李林;徐建闽;黄思博;陈元朵;;VISSIM在信号交叉口优化中的应用[J];现代交通技术;2009年05期

9 高欣;朱荣军;金文刚;;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的改造设计[J];交通科技;2009年S2期

10 杨晓光;赵靖;汪涛;;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最佳周期计算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萍;环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D];吉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轩;吴雪梅;李金山;;引入“低碳”的道路交通工程仿真应用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11期

2 赵靖;郁晓菲;白玉;汪涛;;十字环形交叉口两种信号控制设计方法比较[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孟凡兴;;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探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1年01期

4 张卫华;董瑞娟;;环形交叉口不同信号控制方法的设置条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朱庄生;万德钧;王庆;;车辆运动方程定位原理的研究及其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8期

6 张小宁;邓静媛;;交叉口单口放行方法相位设计设置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8期

7 杨晓芳;王建蓉;牛兆雨;;五路环形交叉口瓶颈控制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8期

8 刘斌;王建蓉;;基于VISSIM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仿真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左俊中;徐良杰;倪龙和;;基于单口放行的四路环交信号控制优化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4期

10 夏楷;;五路交叉口交通组织改善方法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建新;赵靖;;“环岛+定向匝道”立交型式研究[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萍;环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瑞军;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纪祥;城市干线道路信号协调优化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海玮;低碳化环岛交通控制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朱琳;寒地城市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冬煜;红博环形交叉口交通改善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杨洁;中心景观交叉口信号配时与空间组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泽;环形交叉口相位重叠控制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程艳杰;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改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王源;大型多支路环形交叉口多目标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_g;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空间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董瑞娟;道路环形交叉口控制方式选择与时空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震远;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车辆排队及行车延误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赵靖;郁晓菲;白玉;汪涛;;十字环形交叉口两种信号控制设计方法比较[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刘会斌;邓卫;李东屹;;环形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法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年02期

4 周广;王建军;陈永茂;过秀成;;环形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改造设计——以来安城南交叉口为例[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9年03期

5 林奕佳,陈炳炎,李志忠;大型环形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J];道路交通管理;2000年09期

6 郭瑞军;王晚香;;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计算[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常玉林,王炜,邓卫,高海龙;双车道公路车头时距分布模型研究及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8 高海龙,王炜,刘秉轩,项彦彦;中国典型地区无信号交叉口临界间隙调查[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张卫华;董瑞娟;;环形交叉口不同信号控制方法的设置条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马东方;王殿海;杨希锐;陈松;;有限优先下交叉口信号设置的临界流量依据[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世迪;环形交叉口车头时距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红波,况爱武,何显慈;基于双约束重力模型的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林奕佳,陈炳炎,李志忠;大型环形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J];道路交通管理;2000年09期

3 金双泉,李嘉,杜攀峰;仿真技术应用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中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4 项乔君,王炜,陈冰,常玉林,高海龙;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9年04期

5 薄春宇,崔海梁,王炜,项乔君;环形交叉口服务通行能力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项乔君,王炜,高海龙,卢林,葛苏闽,周荣贵;低渠化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1期

7 敖谷昌,赵宪尧,胡光明;剖圆环形灯控交叉口的理论与实践[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由岫;;提高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J];天津经济;2009年10期

9 弓福,李洋;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计算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10期

10 于春青;程琳;;环形交叉口的流量测定方法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高;;邵阳市人民广场环形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案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欣;朱荣军;金文刚;;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的改造设计[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邹礼泉;;环形交叉口机动车空间占用量评价的方法[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景伊;;济南市大纬二路经十路立体交叉方案介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5 伍速锋;丁威;;混合交通条件下相交道路带有辅道的环形交叉口改善设计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臧利林;贾磊;林忠琴;;基于相序优化的城市交通模糊控制算法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临强;孙文远;;交流无浪涌电源设计[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龙海;李丽兰;陈洪仁;;主路优先交叉口通行能力仿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赵建新;赵靖;;“环岛+定向匝道”立交型式研究[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邢广成;石磊;;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仿真[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孙宜华 通讯员 刘毅;港城市民出行更通畅[N];连云港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萍;环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瑞军;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宋现敏;城市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环形交叉口相位重叠控制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冬煜;红博环形交叉口交通改善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徐轶;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延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王琦;环形交叉口延误模型的分析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源;大型多支路环形交叉口多目标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海楠;城市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林雨平;基于交通冲突的信控环形交叉口交通安全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王玮琪;北京市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海玮;低碳化环岛交通控制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程艳杰;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改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5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25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2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