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长期挠度 影响因素 仿真分析 出处:《中外公路》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栗子坪大桥——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对其进行施工过程和运营阶段仿真计算,分析混凝土超方、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刚度损失等因素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挠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超方和桥面铺装施工误差导致的自重增加均可引起桥梁跨中长期挠度增加,后者超重使桥梁跨中长期挠度增加更大;预应力损失对桥梁跨中长期下挠影响非常显著,其中顶板束预应力损失影响最大,其次是腹板束,底板束影响最小;桥梁跨中长期挠度与终极徐变系数、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梁体刚度降低使桥梁跨中长期挠度增加较多,且早期刚度的降低对桥梁跨中挠度增加影响较大。
[Abstract]:Taking Liziping Bridge-long span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as an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operation stage of the bridge are sim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program Midas/Civil, and the concrete oversquare, prestress loss, shrinkage and creep of concrete ar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stiffness loss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long-span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span mid-long term deflecti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self-weight caused by the oversquare concrete and bridge deck pavement construction error can cause the bridge span mid-long term deflection increase. The overweight of the latter makes the bridge span deflection increase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and the influence of prestressed loss on the bridge span mid- and long-term deflec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among which the prestressed loss of roof beam is the biggest, the web beam is the second, and the influence of bottom plate bundle is the least.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deflection of bridge span is related to the ultimate creep coefficient and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reduction of beam stiffness increases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deflection of bridge span, and the reduction of early stiffnes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e of midspan deflection.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分类号】:U44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舒;王宗林;;关于新旧规范中冲击系数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2 彭勇;孙立军;;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吴均;;浅析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年09期
4 谢利宝;杨建新;凌晨;;浅谈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年09期
5 姜健;罗战友;汤捷;;轻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湿密度影响因素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2期
6 邢晓明;;浅谈新型透水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J];科技风;2009年11期
7 满开朋;;路面平整度应从基层抓起——基层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平整度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7期
8 刘云波;;如何提高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9 刘涛;;浅谈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度的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李莉;;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J];山西建筑;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杨;沈海州;彭国雄;;基于神经网络的消防车辆行程时间计算模型[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丁;麻丽娅;;复杂路网中通行费拆分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传宪;;高速公路网互通式立交的选型研究[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刘会欣;武新奇;;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星光;;高速公路扩建路基沉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6 赵瑞坤;李时华;;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原因的分析与对策[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六届(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振平;刘朴;刘海峰;姜爱峰;;清水混凝土关键技术及其在中环线浦东段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8 黎良说;;盐排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特殊地质施工方法[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9 庞凌;吴少鹏;刘刚;;沥青紫外线老化试验影响因素的探讨[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于岩磊;高维成;孙毅;;斜拉索参数振动精细化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英;谈充盈系数的影响因素[N];中华建筑报;2001年
2 童娜;汽车环保驾驶值得提倡[N];经济日报;2008年
3 廖伊兵;路基结构层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N];伊犁日报(汉);2010年
4 徐新士;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中的监理工作探讨[N];江淮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于进;谁说“车多引发事故多”[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赵虎;上海组织农民工集中返乡[N];中国水运报;2008年
7 陈姗姗;航运价格持续下滑[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郑爱兵 胡荣山;上海海大港航课题获18万元资助[N];中国水运报;2006年
9 金红;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研究报告发布[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祁晓玲;超速行驶是发生交通事故最危险的因素[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建锋;公路风吹雪雪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段冀阳;驾驶员的跟驰风险错觉与无意识行为模仿[D];清华大学;2012年
3 汪洁;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风致干扰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向睿;交通能耗在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张蕊;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永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特性与控制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肖同刚;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安全性分析评价及其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9 柯林春;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王迎超;山岭隧道塌方机制及防灾方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玲;深圳市货运代理市场管理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杨铭;长江三峡库区载货汽车滚装运输发展与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张科;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业价格竞争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颜敏;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孙胜海;钢绞线斜拉索采用粘性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段瑞芳;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缆索吊装施工预拱度设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刘勇;航运企业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兰英;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仿真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9 张杰;浙江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关志强;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施工区安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5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5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