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一种改进的盾构隧道双层衬砌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10:27

  本文选题:隧道工程 切入点:盾构隧道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分析现有3种双层衬砌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双层衬砌盾构隧道衬砌梁 接头弹簧 结合面压杆弹簧组合分析模型。该模型采用压杆、结合面点位移耦合等技术,解决现有模型中地层与衬砌之间、双层衬砌结合面之间存在拉力以及结合面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无关等问题,提出适用于该模型的双层衬砌结合面和地层衬砌接触面参数计算依据,探讨结合面单元数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杭长客运专线钱塘江隧道双层衬砌的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双层衬砌厚度增大将引起双层衬砌弯矩明显增大,其增大趋势与双层衬砌厚度增大趋势基本一致;(2)双层衬砌厚度的增大对轴力的影响甚微;(3)双层衬砌弯矩在管片衬砌和二次衬砌之间的分配比例与管片衬砌和二次衬砌的厚度相对比例无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对未来水下双层衬砌盾构隧道的设计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ree kinds of existing double-layer lining numerical models, an improved combined analysis model of spring and joint spring of double-layer lining shield tunnel lining beam joint is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que of point displacement coupl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tension between stratum and lining in existing models, and shear stress between double lining and shear displacement are solved, and the shear stress of joint plane is independent of shear displacem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alculation basis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double-layer lining joint surface and the stratum lining contact surface suitable for the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he joint face elements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wo-layer lining of Qiantang River Tunnel in Hangzhou-long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double-layer lining thickness will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bending moment of double-layer lining. Its increasing trend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double-layer lining thickness.) the increase of double-layer lining thickness has little effect on axial force.)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double layer lining bending moment between segment lining and secondary lining and segment lining and secondary lining have little effect on axial for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valuable for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ouble-lining shield tunnel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项目(NCET 11 07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400) 高速铁路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134208)
【分类号】:U45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厚美,过迟,吕国梁;盾构压力隧洞双层衬砌的力学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1年04期

2 晏启祥;程曦;何川;赵世科;;水压条件下盾构隧道双层衬砌力学特性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3 李围;何川;;双车道公路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性分析[J];铁道建筑;2007年05期

4 张厚美,车法星,夏明耀;盾构隧洞双层衬砌接头荷载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7期

5 张厚美,连烈坤,过迟;盾构隧洞双层衬砌接头相互作用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6 邓亚虹;彭建兵;范文;黄强兵;孙萍;;地裂缝活动环境下盾构隧道双层衬砌性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7 赵德安,雷晓燕,SWOBODA G;单、双层衬砌隧道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济民;水下盾构法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致强;徐晓鹏;刘建伟;;明挖法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柳毅;胡忠日;;火灾视频探测在地铁中的应用研究[J];安防科技;2008年12期

3 吕磊;;地铁火灾人员疏散应急措施的一点看法[J];安防科技;2009年08期

4 刘俊涛;唐俊;;弹簧隔振器道床钢筋构造设计研究与应用[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5 李铭军;;无锡通惠广场建设与邻近规划地铁区间结构的安全性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6 柳常春;;浅谈地铁卫生间排污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7 师金锋,张应龙;超大断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8 童艳;何嘉鹏;;双层地铁站台火灾安全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9 罗章波;;地铁暗挖区间下轨排竖井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10 莫一婷;杨林德;伍振志;戴胜;;遇水膨胀橡胶的老化性能试验研究及寿命预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善宁;;盾构始发辅助竖井及横通道设计探讨[A];第二届隧道掘进机(盾构、TBM)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铁隧道集团城市盾构项目管理、施工技术、设备维保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淑伟;孙立山;荣建;李炎峰;王珊;魏中华;;城市客运枢纽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峰;;地铁换乘站的消防设计问题及对策[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朱世敏;;苏州站大型交通枢纽工程消防设计[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钰;董乐霞;;地铁火灾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概念设计初步研究[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红;李德裕;崔维贤;;地铁车站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车法星;黎立云;傅德明;;圆隧道衬砌接头试验及理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8 宋玉香;贾晓云;朱永全;;地铁隧道复合式结构可靠度简化分析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又咏;刘栋栋;张向阳;;改进层次分析法在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孔维伟;刘栋栋;赵东拂;;地铁换乘站人员安全疏散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玲;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后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玉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胡清梅;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承载能力的评估与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宇刚;考虑服务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杜朝伟;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夏景辉;直线电机轮轨交通气隙及轨道平顺性对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松阳;地下狭长空间轰燃演化机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9 赵建军;基于业主视角的地铁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丽芬;高层建筑群对其下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恒;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管片—结构接头连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姜富强;CBTC系统数据存储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杨卫国;全暗挖“十字型”换乘车站开挖支护系统在沈阳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李元松;Can总线在RH6000控制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春晓;单拱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元莎莎;城市地铁换乘站客流仿真模拟与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曾鹏;盾构法结合CRD法建造地铁车站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丁丹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疏散能力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黄W,

本文编号:1560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60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