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货运与制造业重心的空间分布和演变
本文选题:运输经济 切入点:时空演变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公路货物运输与制造业重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了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公路货物运输重心表现为缓慢的南下东进特征,移动距离由剧烈走向缓和;与几何重心比较,公路货物运输和制造业空间分布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公路货物运输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在扩大;与我国制造业重心变化轨迹相比,公路货物运输重心变化轨迹相似度较高,但公路货物运输重心变化具有先导性,且先导性程度日趋减弱,说明公路交通发展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随着公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其引领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公路货物运输和制造业区域差异受国家空间经济产业布局政策及由其导致的开放程度、开放时序的差别影响较大。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gravity center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China's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highway freight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slow southward and eastward movement. Compared with the geometric center of gravit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in an unbalanced state,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oad freight transport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generally expanding.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 track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 similarity of the change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is higher, but the change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has the forerunner, and the leading degree is weakening day by day. I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traff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layou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u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way traffic, its leading and pulling function is gradually weaken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spatial economic industrial layout policy and the degree of openness caused by it, and the difference of opening time sequence is great.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13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K5051306008,72115096)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Q049)
【分类号】:F542;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磊;张晓平;;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重心变动分解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2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3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4 张文尝,金凤君,唐秀芳;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4年05期
5 马定国;吴连霞;;江西省空间运输联系演化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6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7 李强;任志远;张伶;;近30年来中国铁路运输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年01期
8 唐建桥;王慈光;;基于一种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区域货运结构优化[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2期
9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10 俞勇军,陆玉麒;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4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5 刘剑;张瑜;;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6 王东辉;;浙江省物流运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7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8 王泽强;;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郑林昌;张雷;程晓凌;;人地系统视角下的交通运输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张梅青;周叶;周长龙;;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慧容;蒲春玲;李金;;新疆房地产业的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于潇;;政府和市场对我国区域投资分布的影响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作权;;美国经济时空演化:谁主沉浮?[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赵颖;;城乡居民收入的收敛性分析[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谈明洪;张蕾娜;;中国特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迪;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汤嘉欢;城市客运交通资源配置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薛静;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9 汤智民;中部地区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红亮;铁路运输业国民经济贡献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春;;论制造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3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4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5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6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7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8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10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赵晓丽;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狄娟;江苏省交通运输结构变化分析和预测[D];东南大学;2005年
2 廉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丽娜;对外开放区域政策对FDI重心变动影响[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袁静;交通运输供需结构均衡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李莹英;运输结构分析与协调性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路明;索道运输经济吗?[J];起重运输机械;1985年03期
2 荣朝和,柴为群;对福格尔关于铁路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评论[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3 王锋;李旭宏;毛海军;;物流节点互动机理及运作模式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2期
4 谭任绩;;公路客运站的经济属性与供给机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20期
5 ;乔乐中[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运输经济[J];水路运输文摘;2001年05期
7 柯林春;吴群琪;;道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9期
8 吴群琪;杨霞;汪忠;;道路运输供需品质分析与需求预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建强;习江鹏;郗恩崇;;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5期
10 虞明远;李世武;解晓玲;杨斯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尤卫红;赵宁坤;周丽华;;北半球夏季环流的特征纬向波数及其时空演变[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蔡少渠;钱宏玖;;对发展民营运输经济的思考[A];湖北省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思洁;陈忠暖;朱孟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文斌;;东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赖斌慧;张秋生;;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铁路人力资本积累[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欢;刘沛沛;;基于效果的军事行动仿真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郭红;龚文峰;杜绍敏;范文义;;松嫩平原西部沙漠化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9 靳诚;陆玉麒;;区域旅游一体化过程中边界效应的定量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入境旅游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郑世林;席世平;;河南省夏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州交通局局长 刘峰 通讯员 史东兵 本报记者 王新德 本报通讯员 孙忠玉 闫相河;我州运输经济凸显“创富”效应[N];昌吉日报;2010年
2 记者 吕继尚 通讯员 林清 楚楚;形成3小时运输经济圈[N];广州日报;2006年
3 兆田 晓光 陈渌;黑龙江规划5小时运输经济圈[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卢苏燕;“拼车”要放也要管[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5 记者刘河山;抓好公路建设 做强运输经济[N];昌吉日报;2009年
6 通讯员 尹旭阳;我省第一季度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平稳[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7 兆田;黑龙江构建5小时运输经济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通讯员 代献杰 王威;继续保持道路运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9 兆田 晓光 记者 陈渌;蓝图画出5小时运输经济圈[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陈铸里;大力发展道路运输经济 努力构建和谐道路运输业[N];永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热资源时空演变格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王瑞燕;县域尺度环境脆弱性演变及其土地利用/覆盖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颉鹏;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汇时空演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4 吴宇哲;基于GIS的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规律探索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广实;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演变机制与优化调控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露露;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解析与时空演变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孟飞;上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与环境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付晓;北京城市绿色空间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宏俊;3S支持下的锡山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玉函;70年代以来张掖绿洲农业水资源经济效益时空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琦;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及其与AO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李贤金;福州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虎啸;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刘新卫;基于GIS支持下土壤肥力质量时空演变研究——以武进市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范静;唐山沿海地区城镇地价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李如雪;聊城市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江红南;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孔文娟;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5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8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