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灾变演化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断层破碎带 切入点:突水突泥 出处:《岩土力学》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扰动作用下突水、突泥灾变演化过程,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试验系统,以江西永莲隧道F2断层突水、突泥灾害为例,通过大量的材料配比及物理力学性能参数测试,研制出适用于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新型断层及正常围岩相似材料,对隧道突水、突泥灾害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有效地揭示了无支护条件下断层破碎带隧道的洞周位移、渗流压力、应力-应变以及突出物质量等特征参数对时效性的响应规律。随着时间的增长,渗流压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越靠近开挖面其波动范围及幅度越大;突出物质量在发生突水、突泥灾害前出现短时减小后迅速增加;洞周围岩拱顶以竖向位移为主,而拱腰以水平位移为主;在相同相应力状态下,拱腰位置应变比拱顶位置大。将试验灾变特征与现场实际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结果较为吻合。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地下工程的模型试验研究,其研究方法及结果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water inrush and gouge catastrophe evolution under the disturbance of tunnel excavation in fault-broken zone, 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tes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fault water inrush and mud inrush disaster of Yonglian Tunnel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 new type of similar material for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test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 ratios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which is suitable for tunnel water inrush. The test results effectively reveal the tunnel circumference displacement and seepage pressure in the fault-broken zo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support. The response of stress-strain and mass of protrusions to the time-efficiency.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the seepag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and amplitude of the seepage pressur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and the mass of the outburst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inrush. The rock arch around the tunnel is dominated by vertical displacement, while the arch waist is dominated by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he strain in the arch wais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arch top.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catastro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eld evolution process are in good agreement. The system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model test of other underground projects.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research.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C0801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272385,No.51139004) 博导基金(No.20130131110032)~~
【分类号】:U4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民庆;彭峰;邹明波;谢晓飞;;铁路隧道不良地质突水突泥治理技术与工程应用[J];铁道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2 陈建军;;浅析隧道突泥治理[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年09期
3 胡文学;杨雁;;瑶寨隧道突水突泥原因分析与处治[J];西部交通科技;2013年10期
4 张万营;何泉;;三线大跨公路隧道突泥处置洞身结构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4年08期
5 毛邦燕;许模;蒋良文;;隧道岩溶突水、突泥危险性评价初探[J];中国岩溶;2010年02期
6 张民庆;汪纲领;孙国庆;;南广铁路白云隧道断层突泥灾害治理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7 王海波;;木垴山隧道岩溶发育引发突泥的处理[J];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05期
8 林承华;尹术军;;盘岭公路隧道涌水突泥治理措施[J];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9 李卫民;洋碰隧道右线出口突水突泥段的施工技术[J];公路;2002年09期
10 陈振喜;程翔;;天池隧道突水、突泥段地质分析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熊厚金;林进和;蒋开贵;;南岭隧道石灰岩溶大突泥化学灌浆实例[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2 王海亮;刘涛;单红仙;刘小丽;郑建国;;某城市隧道突泥涌水原因分析及治理[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侯军红;;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林达明;尚彦军;陈明星;乔广红;王开洋;;雁门关隧道大变形突泥段地质结构与力学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李晋升邋沈祥辉;专题研究突水突泥等施工难题[N];恩施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珊珊;稳稳穿越断裂带[N];中国交通报;2014年
3 记者 孔祥文;六沾铁路复线乌蒙山1号隧道解除安全警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4 本报通讯员 孔祥文;征战“世界级难题”[N];工人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广臣;安全防线的细节诠释[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6 袁蓉生 谢崇志 李连明;每一寸都是难题 每一步都靠智勇[N];中国交通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子汉;基于饱和与非饱和渗流隧道突水突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2 龙洪;岩溶隧道突泥机理及处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郭文广;岭脚隧道突水突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李付法;锦屏水电站辅助洞突水、突泥机理及预测预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通国;岭脚隧道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4年
6 靳柒勤;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董帅;铁路隧道突泥灾害及其对近接工程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罗雄文;深长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及其致灾模式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翁贤杰;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注浆治理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5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0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