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规划师论坛】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

发布时间:2016-11-05 12:23

  本文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以上海市临港地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规划师杂志社   2014/8/15 11:34:19

 

 

      临港地区是上海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新的综合性节点城区。临港地区开发已有十年,但目前产城融合发展的矛盾突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气不足,城市功能严重落后于产业功能,各功能区之间联系薄弱。究其原因,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滞后是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临港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存在的建设滞后、多式联运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纪慰华博士在《规划师》2014年第6期撰文,,提出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建设理念、建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大力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和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议,以期推动临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师论坛】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

进一步完善临港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四点建议
1加强对外客货运网络规划建设
      首先,加快临港地区客货运铁路的规划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与洋山深水港的海铁联运模式,依托浦东铁路—沪通铁路,实现货物在芦潮港站的海铁运输无缝衔接转换。二是完善客运专线体系。
      其次,构筑区域对外快速干道网。一是要积极争取取消A30高速公路的收费,降低新城居民和企业与主城区联系时的道路成本。二是加快S3高速公路的建设,改善临港产业区南北向的交通环境。三是以滴水湖为中心的主城区应建设与A30郊环或S2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四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专用集装箱货运通道或货运车道,形成货运快速直达、区内重要区域客货分流的格局;在无条件地区采用交通性干道划分出专门货运车道或专门货运车时段的方法,为集装箱运输创造条件。
      最后,加强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一是将轨道交通16号线的终点站从临港主城区延伸至重装备区和奉贤分区,甚至到达洋山保税港区陆域。二是考虑新建一条贯通“三港三区”的轨道交通,联接浦东轨道交通6号线、9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等线路的终端,以及从航头经奉贤东部至临港新城规划18号线的延伸线。三是开展沿主城区—惠南—迪斯尼—张江—民生路(新区政府)的轨道交通线路的选线方案及站点布设研究。

【规划师论坛】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

 

2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公交网络设施
      临港地区产城融合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主城区与产业区之间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和以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首先,开通连接临港地区主城区、产业区、洋山保税港区及临港周边镇的快速公交、专用循环公交班车,增加公交班次,延长公交末班车时间。其次,在主城区与产业区之间加快开展BRT、有轨电车等的规划研究。最后,规划公交专用道网络,实施“信号优先”,保证地面公交的准时、可靠运行。

【规划师论坛】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

3建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
      在临港主城区内可沿轨道交通和两港大道周边设置2个以上综合性公交枢纽,“十二五”期间可先在轨道交通16号线临港北站建设公路客运、区域内公交、出租车和自行车等无缝衔接的综合性换乘枢纽,并开发城市综合体,推动周边区域的居住、办公、商业、娱乐和休闲等功能的协同发展,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并最终发展成为城市核心的大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4区内大力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临港地区发展的特殊优势之一是优良的生态环境。一是在主城区范围内,以16号线站点为核心,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争取在2015年地区内基本建成电动汽车使用的配套基础设施。二是在同一功能区内,尤其是主城区内,倡导自行车通勤,加强居住区内部、重要公共中心周边非机动车道之间的贯通性和交通诱导服务设施的设计;结合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商业设施等设置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停放点。三是积极探索和实践汽车租赁及汽车共享俱乐部等绿色交通模式。四是沿滴水湖配置自行车健身道、步行道、有轨电车或新能源车辆的环湖观光线等休闲、健身绿色交通设施。

【规划师论坛】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4年6期《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以上海市临港地区为例

【规划师论坛】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


[返回]


  本文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以上海市临港地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5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