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压实方法下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特性细观分析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切入点:沥青混合料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摘要】:为研究标准马歇尔击实成型方法和旋转压实成型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室分别采用SYM-457自控马歇尔击实仪和HTHY-XY150旋转压实仪制作SMA-13和AC-10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并对上述2种沥青混合料路面进行现场取芯;将上述试件按3 mm间隔进行CT扫描,然后用Matlab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其空隙参数,分析在2种压实方法下不同混合料类型的沥青混合料空隙数量、空隙率、空隙等效直径的变化规律,并将室内2种成型方法的试件与现场取芯试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马歇尔击实成型方法,采用旋转压实成型方法获得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均匀性较好,且与现场取芯试件的空隙参数更接近,与工程实际情况更相符。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tandard Marshall compaction method and rotary compaction method on the void distribution of asphalt mixture, SYM-457 automatic control Marshall compaction instrument and HTHY-XY150 rotary compaction instrument were used to make the asphalt mixture samples of SMA-13 and AC-10 in the laboratory,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kinds of asphalt mixture pavement were cored on the spot, the above samples were scanned by CT at a interval of 3 mm, then the images were processed by Matlab, and the voids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the number of voids, the porosity and the equivalent diameter of the voids in different types of asphalt mixtures under two compac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Marshall compaction method, the asphalt mixture specimen obtained by rotating compaction method is more uniform than that of the standard Marshall compaction method. And it is closer to the voids parameters of the field coring specimen, and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基金】: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基金项目(2011921064)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L 2013144)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佳辉;李智;;沥青混合料CT图像分割技术及其效果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易军艳;冯德成;杨振丹;;基于渗水特性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标准[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3 吴文亮;李智;张肖宁;;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评价沥青混合料均匀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4 王端宜;吴文亮;张肖宁;虞将苗;李智;;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4期
5 彭勇;孙立军;;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年05期
6 汪海年;郝培文;吕光印;;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分布特征(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7 吴浩;张久鹏;王秉纲;;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特征与路用性能关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材料结构数字图像技术的基本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9 王聪;郭乃胜;赵颖华;谭忆秋;;不同成型方法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1期
10 邢明亮;陈拴发;陈华鑫;王秉纲;;级配组成对排水性混合料空隙率影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萍;吴会荣;路明周;;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前后其体积参数变化规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2 张卫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5期
3 吴丰收;曾昭发;王德库;王者江;黄玲;叶胜远;;沥青心墙压实度的探地雷达探测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4 卢亮;王端宜;詹小丽;;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抗车辙性能临界关系研究[J];公路;2008年12期
5 李立寒;王太鑫;;Super混合料和AC混合料的差异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6期
6 李萍;李辉山;路明周;张红英;;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与高温性能间的关系[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王辉;张肖宁;;基于沥青混凝土路面芯样的抗车辙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2年02期
8 张秀成;陈渊召;;基于GTM法的沥青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研究[J];福建建筑;2012年07期
9 方恒亮;;沥青路面浅层强度探测仪检测参考标准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12期
10 张永昂;王引真;冯涛;郁振其;李春鹏;;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等离子喷涂NiCr-Cr_3C_2涂层纳米压痕有限元模拟[J];中国表面工程;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清平;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丰收;混凝土探测中探地雷达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叶永;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叶涛;多组分粉体混合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朱兴一;沥青混凝土的细观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0年
8 宿秀丽;隧道沥青混合料温拌阻燃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郭庆林;沥青混合料内部应力分布及其对粘弹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志臣;基于细观力学的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高君亮;风蚀地表土壤颗粒的图像表征及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科;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细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陈小龙;基于混合料压实特性的沥青路面压实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燕海峰;基于非均匀性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李永明;细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的干涉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方恒亮;凝冰沥青路面浅层强度检测设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何昌轩;基于集料组成和几何形态分析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路明周;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维蓉;宋涛;何兆益;冉龙飞;胥吉;;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孙吉书;肖田;杨春风;靳灿章;;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田赤平;;沥青混合料最大粒径、结构层厚度与混合料性能之间关系分析[J];重庆建筑;2006年09期
4 张肖宁;;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2期
5 朱洪洲,黄晓明;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彭勇;孙立军;石永久;王元清;;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张天航;段越华;;沥青混合料CT扫描切片图像分割算法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10年03期
8 徐科,张肖宁,王端宜;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VCA_(mix)量测方法[J];公路;2005年11期
9 李美江;王旭东;;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的试验分析[J];公路;2006年07期
10 李闯民;王宁辉;;不同方法测量的排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空隙率关系[J];公路;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万成;基于X-ray CT和有限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三维重构与数值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勇;董瑞琨;孙立军;;沥青混合料离析评价新方法[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2期
2 彭勇;孙立军;王元清;石永久;;数字图像处理在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3 彭彦忠;;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4 王富玉;任立锋;卢丽娜;;基于动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09年03期
5 李艳玲;任立锋;王富玉;;SMA13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07期
6 易军艳;冯德成;杨振丹;;基于渗水特性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标准[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7 马威;;聚酯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7期
8 潘艳珠;吴文亮;王端宜;;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离析评价方法[J];中外公路;2011年04期
9 仰建岗;王秉纲;陈拴发;;沥青混合料应变-寿命疲劳方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1期
10 邱志雄;;沥青混合料施工均匀性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少平;;室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注意事项[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7年
3 徐希娟;袁卓亚;杜小婷;;饱水车辙试验用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徐志华;黄伍勇;;浅谈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志华;黄伍勇;;浅谈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张起森;冯俊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何志勇;李自光;;沥青混合料再拌运输车试验研究[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喻湘秀;余剑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离析的预防[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朝晖;黄云涌;李宇峙;;沥青混合料大型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鑫莲;用心铺就“神州第一街”[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3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李永军 通讯员 辛慧;临汾开发区工业路东段道路工程开工[N];临汾日报;2008年
5 记者 彭健 特约记者 张晓勇;南团结街和益州路道路工程竣工通车[N];汉中日报;2007年
6 王彦军;刘有芳;气魄·精神[N];中国建设报;2003年
7 记者 桂兰 实习生 何良 王帅;电子路北延线全面启动建设[N];广元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天池 马智博;群力新区新增八条道路[N];黑龙江日报;2009年
9 记者 成良田 见习记者 朱哲 通讯员 阮英友;通山牛头山隧道开掘2010年通车[N];咸宁日报;2008年
10 昆明石花苗圃总经理 李玉兰;云南昆明 道路工程带旺需求[N];中国花卉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刘宏富;基于强度与刚度衰变的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俊;沥青混合料等效力热性质的细观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苑苗苗;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叶永;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郭庆林;沥青混合料内部应力分布及其对粘弹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惠霞;基于细观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紫外光老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慧;嵌挤骨架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红红;基于层位功能考虑的各结构层沥青混合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闫超;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的弹粘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3 孙杰;基于应力控制模式下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预估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至飞;温拌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君;活性矿粉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贾建峰;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面层与基层间沥青混合料功能层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张慧鲜;基于抗剪强度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尚晋;不同温度和轮载下沥青混合料车辙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田世亮;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温拌效果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5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9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