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水平泥岩砂岩互层隧道支护体系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7 18:46

  本文选题:公路隧道 切入点:水平层状围岩 出处:《公路工程》2014年06期


【摘要】:公路隧道穿越水平泥岩砂岩互层施工过程中支护体系力学特性较为复杂,通过开展大梁峁特长公路隧道水平泥岩砂岩互层段支护体系现场试验,研究水平泥砂岩互层段隧道初期支护中的锚杆轴力、围岩压力,钢架应力、混凝土应力及支护变形,二次衬砌中接触压力和混凝土受力特征。分析表明:拱部锚杆作用明显,边墙锚杆受力较小,建议锚杆由拱部160°减少至拱部120°,同时适当增加拱部锚杆;围岩压力在断面开挖后7 d时间内已基本达到最大围岩压力的80%左右,说明在该种岩层中隧道开挖后围岩压力释放较快;水平泥岩砂岩互层关键控制点在拱部位置,边墙部位的支护结构无论从受力还是变形来说均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水平层状岩层隧道及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upport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rizontal mudstone sandstone interbedded through highway tunnel are more complicated. Through the field test of support system of horizontal mudstone sandstone interbedded section in Dagangmao and extra-long highway tunnel, the support system of horizontal mudstone sandstone interbedded in highway tunnel is tested.The axial force of bolt, the pressure of surrounding rock, the stress of steel frame, the stress of concrete and the deformation of support, the contact pressure in secondary lining and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 in the initial support of horizontal mudstone interbedded tunnel are studi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arch bolt is obvious and the force of side wall anchor is smal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olt should be reduced from 160 掳of arch to 120 掳of arch, and the anchor rod of arch should be increased appropriately.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has reached about 80% of the maximum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within 7 days after the section excav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is released quickly after the tunnel excavation, and the key control point of horizontal mudstone sandstone interbed is located in the arch.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at the side wall is small in terms of force and deformation,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orizontal layered rock tunnel and similar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321) 河北省自然科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4210131)
【分类号】:U451.5;U45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子源;赵国彦;彭康;;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开挖与支护围岩变形的FLAC~(3D)模拟[J];矿冶工程;2012年02期

2 张明建;郜进海;魏世义;陈新明;陈武装;;倾斜岩层平巷围岩破坏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朗;葛风光;;任意集中荷载下简支斜板弯曲问题的解析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姜磊;姚继涛;李桅;赵玉星;信任;;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双向板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邹玉广;;复杂边界矩形板的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4 胡瑞;任辉启;严东晋;张并锐;;内部为弹性点支承的简支板的近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5 宋华;胡瑞;任辉启;严东晋;;内部为弹性点支承的简支板的振动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6 刘晓洲;刘鹏;李洪升;;寒区水库护坡冰冻破坏问题中的断裂力学分析[J];冰川冻土;2010年03期

7 华云龙;王福合;吕忠孝;;金属丝网片在横向均布载荷作用下变形的研究[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8 周祝林;吴伯明;贺志远;丁锁柱;;3D夹层结构复合材料风电用机舱罩设计计算[J];玻璃钢;2009年02期

9 周祝林;吴伯明;贺志远;丁锁柱;;新型3D夹层结构复合材料风电用SEC-W01-1250机舱罩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计算报告[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年01期

10 胡勇,崔维成;散货船碰撞损伤后的剪切极限强度[J];船舶力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庞世红;马眷荣;马振珠;刘小根;任淑萍;;夹层玻璃抗弯性能与温度的关系[A];2010全国玻璃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过玉卿;金光振;;箱形主梁上盖板局部弯曲应力计算[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三)--金属结构[C];1984年

3 武科;赵闯;李术才;;胀缩性土质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与分析[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赵文峰;孙政;曹耀初;姚明珠;;充满液体密闭腔在静水压力用下的结构强度计算方法[A];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延和;李树林;吴元;;高效预应力加固技术发展综述[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世红;夹层玻璃等效厚度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2 孙卫明;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Fourier级数多尺度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罗文柯;上覆巨厚火成岩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姜磊;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罗洪光;冷弯薄壁斜卷边槽钢弹性畸变屈曲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章春亮;铸铁烘缸应力分析理论与强度设计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王肖戎;三维波纹钢板混凝土拱型复合结构理论分析与计算[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8 谢昱;层合板的应力分析及其剥离[D];清华大学;1988年

9 肖汉林;复合材料圆柱壳结构动响应及屈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杨逾;垮落带注充控制覆岩移动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银国伟;谐波摩擦传动柔轮径向力与径向变形关系的分析及实验[D];郑州大学;2010年

2 雷翔;大型变壁厚钢储罐在不均匀沉降下的稳定性能[D];浙江大学;2011年

3 巢亮;中温固化型PF树脂竹胶合板相关力学特性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鹏;晶片式压电液压驱动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彭李奎;基于MC6320A(KK)整车平台纯电动车承载设计的力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邱继栋;双向正交密加筋板的极限强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孙勤明;三叠片弯曲振动换能器性能与尺寸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剑;上部结构、筏板基础与岩溶地基共同作用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洛锋;高地应力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及支护机理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10 陈占锋;地下结构混凝土倒T形叠合板楼盖双向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金宝;;煤矿矿井合理开采深度的经济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6期

2 马永庆;郜进海;张明建;;倾斜软岩平巷位置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茅晓辉;魏乃栋;付厚利;;FLAC~(3D)在模拟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9年11期

4 王祥秋,陈秋南,韩斌;软岩巷道流变破坏机理与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J];有色金属;2000年04期

5 林育梁;软岩工程力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6期

6 郜进海,康天合,靳钟铭,郑铜镖;巨厚薄层状顶板回采巷道围岩裂隙演化规律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7 何满潮,谢和平,彭苏萍,姜耀东;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6期

8 何满潮;王晓义;刘文涛;杨生彬;;孔庄矿深部软岩巷道非对称变形数值模拟与控制对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9 何满潮;周莉;李德建;王春光;聂雯;;深井泥岩吸水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10 钱七虎;李树忱;;深部岩体工程围岩分区破裂化现象研究综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满潮;;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古德生;李夕兵;;有色金属深井采矿研究现状与科学前沿[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内最大圆形桁架支护体系[J];福建建设科技;1997年02期

2 丁克胜,王沛,杨宝珠;深基环梁支护体系内力的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赵霄剑;;多种支护体系施工综合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13期

4 徐飚;;多类型支护体系在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26期

5 韩文江;高层建筑深基础挡土支护体系的设计和施工实例[J];建筑技术开发;2001年12期

6 张洪;易发成;陈廷方;杨开均;;环形支护体系在石夏北深基坑中的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陈育新;;双排桩门架—锚杆新型组合支护体系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6年04期

8 程学军;尹文斌;耿冬青;周明;;组合支护体系中下部连续墙顶位移对基坑坡顶位移的影响[J];建筑科学;2008年07期

9 耿冬青;张志平;宋福渊;程学军;尹文斌;;基于有限元法基坑组合支护体系设计及监测验证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2期

10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板式支护体系基坑变形预测简化计算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立岩;林晖;张平;陈永利;;结构自支护体系在信宏大厦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四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2 胡仲春;任高峰;崔云龙;;软土基坑支护体系监测的自动化管理[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陈雪文;;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整体变形法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4 刘金生;吴立波;;大跨距深基坑支护体系的研究与应用[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汤占华;孔令敏;王岩;;桩-锚支护体系中锚杆的设计[A];济大学术论丛土木工程2005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韩庆文;悬臂双排桩深基坑支护体系达国际先进水平[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世雍;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体系安全性状动态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雨蒙;大型基坑环梁支护体系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冯广玉;深基坑支护体系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孙良涛;大直径双环梁支护体系受力性能分析与三维有限元模拟[D];天津大学;2005年

4 姚世宏;排桩及拱圈支护体系在软土深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王海旭;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冗余度设计理论[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0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20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