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梁施工技术

发布时间:2018-04-13 09:07

  本文选题:悬索桥 + 钢-混结合梁 ; 参考:《世界桥梁》2014年04期


【摘要】: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的三塔四跨地锚式悬索桥,为解决桥面铺装层易破损、脱离移位的难题,主梁采用钢-混结合梁结构,其上铺装改性沥青SMA铺装层。针对该新型结构设计,钢加劲梁各单元件均提前在专业钢结构加工厂内制造成型,并采用长线法预拼;混凝土桥面板采取工厂预制施工;边跨混凝土桥面板与钢加劲梁结合采取先节段内结合,后节段间结合的二次结合施工技术;中跨混凝土桥面板与钢加劲梁结合采取先节段桥面板临时固定,后分批浇筑湿接缝混凝土的结合施工技术。实践证明,该桥采用的钢-混结合梁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Abstract]:The main bridge of Baozhou Yangtze River Bridge in Wuhan is a three-tower four-span ground anchor suspension bridge with 200 2 脳 850 200 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asy breakage and displacement of deck paving layer, the main beam adopt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structure, which is surfaced with modified asphalt SMA pavement.In view of the new structure design, each single element of steel stiffening beam is manufactured in advance in the professional steel structure processing factory and pre-assembled by long line method, and concrete bridge deck is prefabricated in the factory.The concrete deck slab of side span and steel stiffened beam are combined with steel stiffened beam.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segment and the back section is adopted; the intermediate span concrete deck slab and the steel stiffened beam are temporarily fixed b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bridge deck, and the concrete deck slab of the middle span bridge is combined with the steel stiffened beam.Combin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st-pouring wet joint concrete.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dopted in this bridge has goo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中铁大桥局集团桥科院有限公司;桥梁结构安全与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U44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开利;“把钢用到刀刃上”——谈国外的结合梁桥[J];铁道知识;1994年03期

2 王树栋;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板结合梁安装技术[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李秀钊;古浪河大桥钢梁现浇混凝土结合梁拖拉施工[J];山西建筑;2005年04期

4 侯文崎,罗如登,叶梅新;钢-高配筋现浇混凝土结合梁裂缝宽度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1年05期

5 王军文,龙佩恒,刘志勇;结合梁中的徐变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8期

6 徐美庚;某钢-混凝土结合梁铁路桥施工事故原因分析[J];钢结构;2005年02期

7 魏保立,苏木标,陈士通,司瑞军;芜湖长江大桥连续板桁结合梁的动力特性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5年01期

8 陈忠延;钢结合梁中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反应计算的一种简化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9 曹建安,叶梅新;结合梁栓钉的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谢红兵,秦顺全;结合梁钢与混凝土弹模比取值的探讨[J];桥梁建设;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安邦;徐君兰;;结合梁桥的次应力剖析[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丰硕;项贻强;李广宇;;结合梁斜拉桥的收缩徐变问题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陈璋;袁松;余厚振;;缅甸国AungZaYa桥设计及关键技术[A];湖北省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巍;陈璋;袁松;余厚振;陈国栋;;缅甸国Aung Zaya大桥设计[A];二○○○年湖北省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0年

5 陈璋;袁松;余厚振;张巍;陈国栋;;缅甸国AungZaYa桥设计及技术特点[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邓勇;彭友松;;大跨度结合梁桥温度荷载设计建议[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2年

7 刘卫东;;松花江大桥主桥总体设计[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8 李国平;项海帆;;上海南浦大桥结合梁翼板剪滞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陈明贵;刘文江;冯克岩;;东风立交35m+60m+40m结合梁的设计与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楼庄鸿;;多孔斜拉桥[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许乃见 张建武 李晓明;此桥何以称“第一”?[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严运涛 实习生 唐枝花 通讯员 葛海峰 洪芬;桥都变迁见证武汉速度[N];湖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薛贵宝;芜湖长江大桥:华东第二通道的咽喉工程[N];人民铁道;2009年

4 通讯员 ,

本文编号:1743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43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