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荷载作用下粉性路基土累积塑性变形研究
本文选题:粉性路基土 + 动三轴试验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12期
【摘要】:为研究不同含水率、压实度和应力水平下路基压实粉性路基土累积塑性变形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开展了系列动三轴试验。根据累积塑性应变随加载次数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含水率、压实度下粉土的临界动应力。研究表明,粉性路基土临界动应力随压实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为避免路面结构的破坏,路基土应力状态应控制在临界应力界限范围内。鉴于此,针对路基土临界应力范围内的试验数据,建立了路基土累积塑性变形预估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应力和加载次数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即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为基于力学经验法的路基累积塑性变形计算提供了参数。最后以典型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例,获得了不同轴载、轴型作用下粉土路基累积塑性变形,为进一步研究路基累积塑性变形对路面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思路。
[Abstract]:A series of dynamic triaxi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variation rules of cumulativ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silty subgrade soil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compaction degree and stress level.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cumulative plastic strain with loading times, the critical dynamic stress of silty soil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and compaction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dynamic stress of silty subgrade soi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mpaction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content. In order to avoid the damage of pavement structure, the stress state of subgrade soil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the limit of critical stres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subgrade soil in the critical stress range,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umulativ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subgrade soil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loading times.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high determinant coefficient, that is, the model has high rationality and reliabi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provides parameter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umulativ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roadbed based on mechanical empirical method. Finally, taking typical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s an example, the cumulativ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silt subgrade under different axial load and axial type is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a train of thought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accumulated plastic deformation of roadbed on pavement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U1361204)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No.2011 318 785 760,No.2009 318 785 104)
【分类号】:U4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曾长女,刘汉龙,周云东;粉土动力特性研究综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谈至明,姚祖康,田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分析[J];公路;2002年08期
3 肖军华;;循环荷载下路基压实粉土的临界应力与应变水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5期
4 高启聚;郭忠印;丛林;张洪亮;;重复荷载作用下粘性路基土的永久变形预估[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5 林小平;凌建明;官盛飞;李聪;;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应力水平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杨广庆;水泥改良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7期
7 肖军华;刘建坤;彭丽云;陈立宏;;黄河冲积粉土的密实度及含水率对力学性质影响[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8 张勇;孔令伟;郭爱国;李雄威;;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6期
9 董城;冷伍明;李志勇;曹新文;;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成忠;;沥青混凝土路面非荷载性裂缝形成机理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胡瑾;许强;李清龙;蒋权锋;石龙;郝朝靖;廖杨;;考虑地震影响的最优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陶明霞;;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爱国;占志坚;白洪涛;孙道胜;;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退化的材料问题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晁东;;水泥混凝土防裂布加筋沥青混凝土罩面改造[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6 张登现;;芜湖地区农村公路排水结构研究[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7 阳雪;;基于高速铁路路基静强度的水泥改良试验研究[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8 孙立霞;王大鹏;;填隙碎石做路面基层材料的试验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蒋红;;CFG桩在路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天亮;刘建坤;田亚护;Roman L.T.;;水泥改良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兰;王旭鹏;孙歆硕;牟小仪;;固化剂改性盐渍土动力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伟;赵伊华;王冰;;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3 陈团结;李刚;韦刚;;中法承载板地基承载力测试的数值仿真与比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苏彩龙;;旧水泥砼路面调查评价及加铺层设计[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5 行晓阳;卢银玲;;关于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问题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6 孙黄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纪翠娜;郭兰英;张仲宏;;超载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使用寿命的影响分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五届(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少文;申俊敏;周玉民;;超重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沈吉;崔彩云;王建平;;GIS技术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届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乔祥源;马立新;谭炳梁;;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原因与治理[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亮;冻融条件下水泥及石灰路基改良土的动静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韩春鹏;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高伟;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晓红;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红黏土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黄琪;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与支付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易志坚;路面层间破坏分析与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张柯;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层的振动响应和沉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锋;深季节冻土区重载汽车荷载下路基动力响应与永久变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闯刚;重载交通普通公路长寿命路面典型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婧琳;基于探地雷达的刚性路面板下脱空系统识别方法[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兵;基于改进介电常数模型的沥青路面面层压实度反演[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超;交通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开裂的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清泉;有机化蒙脱土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程景;PAN基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凝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万平;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博;应用DCP快速检测土基压实质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莹;波浪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体海床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贺才;城市道路地下构造物引起路面差异沉降的数值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耀东;朱合华;王如路;;软土地铁运营隧道病害现状及成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凌建明;苏华才;谢华昌;官盛飞;;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3 丁庭,周锡九,史培新;高速铁路路堤改良填料现场试验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于濂洪,王波;饱和粉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试验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石兆吉,郁寿松,王余庆,杨石红;饱和轻亚粘土地基液化可能性判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3期
6 何广讷,郭莹;粉土液化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3期
7 陈国兴,张克绪,谢君斐;液化判别的可靠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1年02期
8 刘雪珠,陈国兴;粘粒含量对南京粉细砂液化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9 崔杰,门福录,沈世杰;以剪切波速为宗量的一种砂土地震液化的不确定性判别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3期
10 高广运,水伟厚;上海苏州河故道砂质粉土液化综合判别[J];工程勘察;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占勇;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的工程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张勇;武汉软粘土的变形特征与循环荷载动力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家新;贝母性状鉴别歌[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晓赵;西洋参与人参的区别[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本文编号:1781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8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