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特征与控制方法

发布时间:2018-04-27 05:13

  本文选题:铁路隧道 + 软弱围岩 ; 参考:《中国铁道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根据隧道围岩变形发生的机制可将其分为材料变形和结构变形;根据隧道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可将其分为掌子面超前变形、掌子面挤出变形和掌子面后方变形。隧道软弱围岩变形具有一般隧道围岩变形的特性,同时还具有初期变形速度较快、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破坏形式多样,以及超前变形及其影响范围、掌子面挤出变形和掌子面后方变形及其影响范围均较大等特点。为控制掌子面超前变形,可以利用钢管、钢棒、钢背板材料系或高压喷射系等隧道横、纵向刚性梁构造进行超前支护;为控制掌子面挤出变形,可以采用倾斜(或球形)掌子面、预留核心土、掌子面喷混凝土、掌子面打设锚杆、掌子面前方围岩注浆加固等方法;为控制掌子面后方变形,可以优化开挖方法,采用喷射高性能混凝土、选用高承载力锚杆、高规格钢支撑以及施加多重支护等方法提高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material de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pace-time effect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ront deformation, the extrusion deformation of the face face and the deformation behind the face surface. The deformation of soft surrounding rock of tunn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of tunnel.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initial deformation, long duration of deformation, various form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nd advance de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e range. The extrusion deformation of metacarpal surface, the deformation behind palmface and its influence range are large.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advanced deformation of the face of the palm, the tunnel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rigid beam structures, such as steel pipe, steel bar, steel back plate material system or high pressure jet system, can be used to support ahead, and to control the extrusion deformation of the face of the palm, We can use inclined (or spherical) face, reserved core soil, face surface sprayed concrete, face anchor bar, face front wall rock grouting reinforcement, etc.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behind the face, the excavation method can be optimized. In this paper, high bearing capacity anchor rod, high specification steel support and multiple support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initial support.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801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4026)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USDE201407)
【分类号】: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勇;;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赵勇;刘建友;田四明;;深埋隧道软弱围岩支护体系受力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3 李鹏飞;张顶立;李兵;房倩;孙锋;;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流固耦合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10年03期

4 刘建友;赵勇;李鹏飞;;隧道围岩变形机制及其本构关系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2年06期

5 李鹏飞;赵勇;张顶立;刘建友;;考虑应力释放含衬砌的深埋圆形隧道应力及变形的弹塑性解[J];中国铁道科学;2013年02期

6 刘建友;赵勇;李鹏飞;;隧道围岩变形的尺寸效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赵勇;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时强;;酉水隧道围岩大变形及支护结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2 柴柏龙;李晓红;卢义玉;康勇;冯卫强;陈凌云;;大跨度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陶连金;蒯本秋;张波;;松散软岩巷道破坏的颗粒离散元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4 刘小伟;谌文武;刘高;韩文峰;;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TBM施工预留变形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5 刘小伟;谌文武;韩文峰;;浅埋红层软岩隧洞围岩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6 王树仁,何满潮,金永军;拉力集中型与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锚固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王树仁,何满潮,范新民;JS复合型软岩顶板条件下煤巷锚网支护技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陈沅江;谢本贤;曹平;史秀志;;软岩流变的尺寸效应[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王成虎,何满潮,王树理;双向聚能拉伸爆破新技术在节理岩体中应用[J];爆破;2004年02期

10 齐干;杨国兴;李兵;;西藏古格王国遗址洞窟变形破坏模式、机制及加固对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超;赵自豪;陈世江;伍永平;;西部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FLAC数值分析[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亓荣强;;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实践与合理支护形式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3 王正才;;注浆加固技术在极软岩巷道支护中的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骆银辉;李建华;;“三江”并流区大型水电站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浅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骆银辉;李建华;胡斌;;滇东北地区的软岩流变与边坡变形破坏[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徐国民;胡剑功;;一种特殊类型边坡——断层带边坡的变形失稳机理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齐干;杨国兴;李兵;;西藏古格王国遗址地层特征及岩体特性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田花永;;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巷道毛硐尺寸设计[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9 陶波;伍法权;郭启良;郭改梅;;高地应力作用下乌鞘岭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规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华生;段贤明;;软岩巷道的支护对策[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徐望国;加筋强风化软岩粗粒土路堤填料工程性质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崔科宇;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8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范晓刚;急倾斜下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肖同强;深部构造应力作用下厚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发强;新义煤矿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兆平;HS复合型软岩大断面硐室联合支护及施工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彭玉平;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美政;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应用于软岩峒室稳定性控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建来;软岩巷道支护稳定性及数值动态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占武;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影响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千;高家梁煤矿巷道加固与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李利峰;梁北煤矿特软煤巷锚固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林德,萧蕤;复合支护的可靠度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2 胡文清,郑颖人,钟昌云;木寨岭隧道软弱围岩段施工方法及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3 魏纲;贺峰;;砂性土中顶管开挖面最小支护压力的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4 刘小兵;地下洞室的一种优化设计模型[J];地下空间;1995年01期

5 王秀英,王梦恕,张弥;计算隧道排水量及衬砌外水压力的一种简化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李鹏飞;张顶立;房倩;刘艳;李兵;;基于连续介质模型的海底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特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赵勇;;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房倩;张顶立;李鹏飞;刘艳;;基于施工安全性的海底隧道断面优化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王鹏程;;张集铁路旧堡隧道围岩初始应力反演分析及分级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0 陶月赞;姚梅;;地下水渗流力学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祖烈;;拉压域特征及主次承载区的维护理论[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戍平;破碎围岩隧道的模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秦建设;盾构施工开挖面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高新强;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庞建勇;软弱围岩隧道新型半刚性网壳衬砌结构研究及应用[D];东南大学;2006年

7 肖同刚;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安全性分析评价及其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8 高保彬;采动煤岩裂隙演化及其透气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郭富利;堡镇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兵;钻爆法海底隧道建设期工程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金刚;高水压隧道渗流场的流固耦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杨新锐;软土地区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夏瑞萌;承载土体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塑性区与塌落拱范围的理论与数值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金建伟;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吴涛;客运专线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预测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于清浩;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防排水技术及防排水系统堵塞可能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宁;;软弱围岩中洞室的偏导坑施工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9年02期

2 李晓春,许子文;六盘山隧道软弱围岩上半断面复合衬砌法施工[J];广东公路交通;1998年S1期

3 钟选良,牟起明;朱嘎隧道软弱围岩全断面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0年08期

4 高尚民,纪任鑫;飞鸾岭隧道软弱围岩地段的施工[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5 陈绍秋,李明领,段立梓;软弱围岩隧道渗漏水综合整治[J];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04期

6 余晓琳,黄小华,彭立敏;软弱围岩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阶段的受力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04期

7 吴海之;深竖井软弱围岩段快速施工[J];隧道建设;2004年03期

8 徐伟杰;;CRD法在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5期

9 李之升;;隧道超前支护与钢支撑配合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10 张桂松;杨华舒;陈锐;陈刚;刘海波;李祥俊;;软弱围岩中光面爆破掏槽孔方案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树梅;王胜勇;;软弱围岩控制爆破设计与施工[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杨国柱;;敞开式TBM在软弱围岩地段施工对策探讨[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余旭俊;姜涛;张福宏;;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施工方法[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周运祥;;浅谈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施工的关键技术[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振球;;浅议富水特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几个技术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高存成;李向阳;夏安琳;刘青峰;;浅述敞开式TBM技术在磨沟岭隧道软岩中的应用[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海之;;深竖井软弱围岩段快速施工[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岳;梁永锋;;软弱破碎围岩地段天然气管道隧道的施工技术[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9 傅鑫彬;张俊儒;;浅埋、软弱围岩中大跨隧道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评述[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宋政文;;管棚支护技术在武广客运专线隧道软弱围岩开挖中的应用[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建忠;我国引进隧道施工机械 成功战胜软弱围岩禁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伍振;中铁十八局集团科技创新成制胜法宝[N];中国建设报;2007年

3 张荣文 桑胜文 王佳友;创新有路勤为径[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4 中铁一局深圳分公司龙头山项目部 张君 唐博学;关于隧道施工的案例与思考[N];建筑时报;2007年

5 通讯员 伍振;十八局集团“十八般武艺”挑战西秦岭长隧[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6 伍振;中铁十八局科技创新引来大奖[N];中国交通报;2007年

7 特约通讯员 钟铁轩;把知识奉献给社会[N];经理日报;2011年

8 通讯员 姜书范 伍振;中铁十八局集团演绎洛湛铁路质量“样板戏”[N];人民铁道;2006年

9 通讯员 冯学亮 吴玉龙;隧道施工亮绝活[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10 通讯员 曲宝臻 孔祥文;二十二局集团实现三步走战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来炳;软弱围岩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力学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申玉生;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伍毅敏;软基隧道支护机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王晓川;射流割缝导向软弱围岩光面爆破机理及实验研究①[D];重庆大学;2011年

5 黄林冲;多孔介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的程序研发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6 黄明琦;软弱地层大断面(厦门)海底隧道施工稳定性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7 陈峰宾;隧道初期支护与软弱围岩作用机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李斌;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黄强;基于黏弹性理论的隧道围岩应力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志敏;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压力研究和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滨;云桂铁路小寨隧道软弱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耀辉;新窑沟隧道水平软弱围岩破坏机制及信息反馈方案设计[D];长安大学;2004年

3 李晓洪;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徐新兴;软弱围岩条件下山岭隧道新奥法施工地层变形机理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韩道录;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超前预加固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刘清松;挤压性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吴洪波;金洞隧道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庆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及渐进性破坏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9 宋晓容;京福高速公路文山下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李攀;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施工效应及控制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9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09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4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