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分布式应变监测的大跨度斜拉桥结构损伤探测

发布时间:2018-04-27 06:15

  本文选题:小波变换 + 分布式光纤 ; 参考:《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结构损伤具有典型的局部性质,通常表现为局部应变的异常。结构应变的分布式监测与损伤敏感特征分析,是实现大跨桥梁损伤探测与定位的理想途径之一。但是,由于环境噪声的影响,对分布式应变信号的监测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结构出现的损伤状况。因此,提出了通过小波变换对分布式光纤测试的斜拉桥桥面应变分布进行多尺度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信号受观测噪声和空间分辨率平均效应的不利影响,准确地确定空间域信号奇异点在桥面的位置。同时,在实验室建立了比尺为1∶150的模型斜拉桥。通过对斜拉桥数值模型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Structural damage has typical local properties, which usually show abnormal local strain. The distributed monitoring of structural strain and the analysis of damage sensitive characteristics are one of the ideal ways to detect and locate the damage of long-span bridge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noise, the monitoring of distributed strain signals often can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Therefore, a multi-scale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of cable-stayed bridge deck measured by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is proposed by wavelet transform. This method can overcom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observed nois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verage effect on the distributed fiber strain monitoring signal and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the singularity point of the spatial signal on the bridge deck. At the same time, a model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a scale of 1: 150 was built in the laborator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he physical model of cable-stayed bridg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51121005)资助
【分类号】:U448.27;U4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宗光,高赞明,倪一清,丁皓江;斜拉桥桥面结构损伤位置识别的指标比较[J];工程力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春城;徐健;黄金花;杨杰;;基于模态曲率改变率与神经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丁幼亮;李爱群;缪长青;;大跨斜拉桥扁平钢箱梁的多尺度损伤分析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7期

3 孙宗光;钟阳;刘春泽;高德政;;斜拉桥损伤识别的模态柔度指标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4 丁幼亮;李爱群;缪长青;;大跨斜拉桥扁平钢箱梁损伤定位指标的噪声鲁棒性比较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4期

5 孙宗光;伍雪南;苏健;;基于斜拉索张力测定的斜拉桥健康诊断[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8期

6 马恒春;靳国礼;;基于柔度差法的斜拉桥损伤识别[J];山西建筑;2011年32期

7 张清华;李乔;;斜拉桥结构损伤定位的组合敏感指标法[J];振动与冲击;2006年03期

8 杨秋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振动与冲击;2007年10期

9 侯立群;欧进萍;;环境激励及噪声干扰下斜拉桥的损伤定位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开鹏;吴代华;李卓球;;基于均值变点检验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军华;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结构损伤检测[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杨小森;大跨度斜拉桥全寿命健康监测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何春凯;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震后损伤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陈飚;面向物联网和光纤传感技术的桥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孝珍;基于静态测量数据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施洲;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杨燕;基于主分量和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信号处理和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盛;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原理的桥梁索力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岳丽娜;大跨悬索桥安全监测方法及体系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斐;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损伤诊断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识;模态参数识别及损伤诊断[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周海霞;基于阻尼特性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损伤识别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温青;斜拉桥拉索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建光;人工神经网络在斜拉桥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张刚刚;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王兴林;基于径向基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张亮;空间网架结构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丽;三维网格自适应生成及其在桥梁裂纹诊断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0年

10 姚南;在役桥梁钢结构损伤检测与安全评估相关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胜;;基于小波变换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王雪峰;董魁;余青松;殷亮;;应用移动质量法的结构损伤小波识别方法[J];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3 廖锦翔,袁明武,张劲泉;小波变换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4 林涛;;基于小波包能量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5期

5 宋军;唐伟;刘琦;;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发展与研究[J];甘肃科技;2008年17期

6 赵俊;张伟伟;马宏伟;;移动载荷作用下简支梁的动态响应及裂纹损伤识别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7 黄方林,王学敏,陈政清,曾储惠,何旭辉;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5年02期

8 窦丽云;;基于曲率模态识别桥梁结构损伤的机理分析[J];贵州科学;2006年02期

9 郭健,孙炳楠;基于小波变换的桥梁健康监测多尺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1期

10 安金杰;;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变换损伤位置识别[J];科技资讯;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谢东;蔡正东;;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变换方法的连续刚构桥损伤识别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黄健;凡友华;肖家友;高夕超;;基于小波分析和曲率模态的变截面梁损伤识别[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郭健;;不同尺度上桥梁损伤识别的信息分布特征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赵启林;龚小波;陈浩森;;桥梁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刚;贺安之;肖亮;;基于小脊变换的路面裂纹检测[A];2005年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学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建会20周年纪念会[C];2005年

6 刘梦涵;于雷;耿彦斌;;基于小波变换的交通流数据集成灵敏度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郭尧;戚妍娟;;基于小波变换的爆破振动信号时频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彭卫;王炎;;基于动力特性的中承式拱桥损伤识别[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申丽丽;郭际明;王磊;向巍;;小波变换在大跨度桥梁动态监测噪声消除中的应用[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10 刘进明;董书伟;应明;沈松;;桥梁健康监测的动态参数识别技术[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王瑞水 通讯员 朱振宇;江苏成立长大桥梁健康监测数据中心[N];中国交通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田翔;桥梁健康监测争议中走向前台[N];中国交通报;2011年

3 成春玲 张海峰;河北首个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运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4 付丽 史学峰;又一专利技术诞生[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何秋斌 施葵 杭乔 田翔 (本报记者 何秋斌 田翔);苏通大桥这一年[N];中国交通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曲飞;如何打造“桥坚强”[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尹义龙 通讯员 李汉武;莲城大桥通过工程竣工验收[N];湘潭日报;2008年

8 豫交通厅;钢管混凝土拱桥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通过鉴定[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亚峰;城市立交桥梁健康监测理论与实践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马辉;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伟;中、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损伤识别关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付春雨;基于车致振动响应的铁路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贺瑞;大跨桥结构监测系统的模态识别和误差分析及损伤识别[D];清华大学;2009年

6 荆龙江;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损伤识别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侯忠明;钢—混凝土结合梁桥动力性能及损伤识别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吴春利;基于应变模态桥梁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艺霖;基于影响线二次差值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小军;梁桥的动力损伤诊断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张爱丽;模态曲率差值法在拱肋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建荣;钢桁架拱桥结构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法[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明璐;海洋平台损伤识别与定位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5 江定宇;大跨度桥梁的精细化损伤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陶恒亮;频率平方变化比法和小波变换在压力管道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黄文龙;模型拱桥模态识别及损伤诊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魏泽丽;基于Riccati传递矩阵法的桥梁结构概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9 刘利军;基于模态分析理论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余昆;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结合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09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09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