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役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
本文选题:桥梁工程 + 在役桥梁 ; 参考:《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9期
【摘要】:为了分析材料耐久性劣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针对遭受氯离子侵蚀的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提出在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应用菲克第二定律,得到损伤混凝土、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随时间的衰减规律;应用Min概率分布函数,得到针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危险性曲线方程;应用IDA增量动力分析法,得到损伤构件和结构整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和风险性曲线,完成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材料耐久性损伤劣化规律易于工程应用;桥梁结构与建筑结构相比,地震危险性曲线公式相差一个常数0.301;在相同地震作用下,桥墩纵桥向的易损性大于横桥向,结构系统的易损性和风险性均大于构件;结构发生同等损伤程度的易损性和风险概率均随服役时间而增大。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eterioration of material durabilit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bridges is proposed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s under chloride ion erosion. By applying Fick's second law, the attenuation law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amaged concrete and corroded steel bar with time is obtained, the seismic hazard curve equation for bridge structure is obtained by using Mi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the IDA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curves and risk curves of damaged members and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s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deterioration law of material durability is easy to be applied in engineering, the seismic hazard curve formula of bridge structure differs from that of building structure by a constant of 0.301, and under the same earthquake acti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longitudinal bridg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verse bridge, and the vulnerability and risk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mponent, and the vulnerability and risk probability of the same damage degree increase with the service tim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403,50725824)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0ZDKG-55)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JK1419)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高小旺,鲍霭斌;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2 高孟潭;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J];地震学报;2003年06期
3 陈志,管国东;28d龄期内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统计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4 张伟平;商登峰;顾祥林;;锈蚀钢筋应力-应变关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吕大刚;李晓鹏;王光远;;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2期
6 宋鲁光;孙伟;GAO Jianming;;Time Dependent 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Concrete[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军,刘伯权,李应斌,吴涛;抗震结构破坏准则的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2 孙俊,刘铮,刘永芳;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3 李灿灿,陆洲导,李凌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4 刘荣桂;蒋峰;谢桂华;李成绩;蔡建良;;多管式烟囱钢内筒安装可靠性分析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5 沈章春;王全凤;;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6 熊二刚;梁兴文;张倩;;钢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7 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王玲;;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8 朱俊锋;霍达;王东炜;;基于位移的RC整体剪力墙在小震作用下失效相关性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贾超,金峰,张楚汉;考虑损伤情况下结构风险损失模型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Aseismic Reli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 for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Structures[J];China Ocean Engineering;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唐修慧;张树传;;中小学单跨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鸿晶;王静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水准之我见[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吕大刚;宋鹏彦;于晓辉;王光远;;结构整体抗震可靠度分析的三类模型与求解方法[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张伟平;王晓刚;顾祥林;商登峰;;加速锈蚀与自然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比较分析[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吕大刚;李晓鹏;张鹏;王光远;;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有限元可靠度方法[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张方;钱永久;唐继舜;;基于性能的既有桥梁结构检测评估与再设计[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牛荻涛;;建筑结构的二阶段概率抗震设计[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8 欧进萍;段宇博;;高层建筑结构的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9 陈朝晖;卢有杰;刘西拉;;大地震发生概率的半马尔可夫模型[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10 庄一舟;谢狄敏;傅军;;砌体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方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建成;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时变性能及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朝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三维线性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华;钢筋锈蚀对混凝土压弯构件变形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巧云;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吴泽玉;基于特征参量分析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马宏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孟令波;机械荷载与氯盐环境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琼;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巴希;氯离子腐蚀条件下跨海桥梁桥墩拟静力分析与试验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徐丹;基于CAIV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费用—效能的权衡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张珍林;高吸水性树脂对高强混凝土早期减缩效果及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于春志;脱硫石油焦灰在混凝土应用中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7 朱军光;陶粒混凝土T形柱抗震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贞荣;关于地震烈度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模糊关系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2 裴文瑾;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1期
3 刘锡荟,王孟玫,汪培庄;模糊烈度[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3期
4 高小旺,鲍霭斌;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5 谢礼立,张晓志,周雍年;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1期
6 洪峰,谢礼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确定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2期
7 杨庆山,姜海鹏;基于相位差谱的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反应谱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8 王东升,李宏男,王国新;双向地震动作用的拟等延性系数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9 屈铁军,王前信;空间相关的多点地震动合成(I)基本公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10 李建波;陈健云;高冲;;基于相位差谱的多点激励人工波数值生成算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猛;沈祖炎;;钢框架结构基于概率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12年03期
2 袁波,郭子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评述[J];工业建筑;2004年09期
3 林艺勇;王建强;朱佳宁;;规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改进能力谱方法[J];工业建筑;2006年07期
4 肖明葵;马占杰;;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改进模态能力谱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碧雄;甘立刚;王清远;;基于震害和数值分析的加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小云;框架结构安全性鉴定及抗震性能评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袁泉;杨年祥;;混凝土本构关系对抗震性能评估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8 孙彬;牛荻涛;;在役损伤结构基于能力谱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9 李永贵;焦双健;姜春国;;多层结构抗风和抗震性能评估[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徐嗣华;;汽轮机及基础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方法[J];热力透平;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孟东;;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2 罗永峰;杨木旺;;大跨刚性空间结构竖向静力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闫熙臣;高小旺;;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的抗震鉴定[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支旭东;范峰;齐春玲;;大跨度倒三角型悬臂桁架抗震性能评估[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迪;轻型消能摇摆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评估与动力可靠度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孙彬;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退化与抗震性能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周小龙;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承昊;基于全寿命费用的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评估[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凤鑫;基于构件损伤因子的高层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星军;基于概率的单跨外廊式学校建筑抗震性能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徐斌;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智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章少华;静力弹塑性法在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张仁龙;基于推倒分析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培培;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的设计及其抗震性能评估[D];湖南大学;2012年
9 蒋才元;古砖塔的抗震性能评估及加固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10 黄义龙;既有损伤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17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1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