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热再生过程沥青路面的加热梯度与机械作业参数控制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沥青路面 ; 参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针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中旧路面加热问题,根据沥青路面和混合料的加热理论,对沥青路面的加热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提出了在实施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中应对沥青路面加热过程进行分级,对加热的温度进行梯度设置,并给出了加热温度梯度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eating theory of asphalt pavement and mixture, the heating of asphalt pavement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heating process of asphalt pavement should be graded in the process of geothermal regener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of heating should be set up, an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etting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are given.
【作者单位】: 贵州省铜仁公路管理局;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重点科技项目(2013-123-009)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任淑晶;齐广田;;SY4500型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重铺机组[J];工程机械;2009年06期
2 徐剑;黄颂昌;邹桂莲;沈国平;曹荣吉;;我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现状与再生规范编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S1期
3 董玲云;何兆益;黄刚;王国伟;侯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李民孝;吴茂林;;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及设备[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年11期
5 郭小宏;杨健民;李朋伟;;就地热再生技术加热等级和作业速度研究[J];公路工程;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宝霞;贾朝阳;;挤出机双流道筒体的设计及换热能力的计算与分析[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2 许建柳;;复合墙体室内温度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李茜;苏华;李晓虹;张燕;;地源热泵竖埋U形换热器一维数值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4 李传瑞;王立涛;葛仁余;余小鲁;陈志浩;;CSP连轧过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宋如敏;王恒青;;农产品加工的供热管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损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丁凯凯;冯士维;郭春生;刘静;;大气与真空下功率VDMOS散热特性研究[J];半导体技术;2011年07期
7 刘达德;;对于改进国产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几项建议[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8 翟唤春,尚娜,王浚;环境试验设备的状态空间法仿真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郭兴旺;丁蒙蒙;;热障涂层红外热无损检测的建模和有限元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张利珍;王晓明;董素君;王浚;;高超声速飞行器热载荷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左远志;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栋伟;汽油机燃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空燃比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朱登亮;槽形竖壁冷凝强化规律研究与结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阎秦;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谭晓倩;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程秀花;温室环境因子时空分布CFD模型构建及预测分析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10 徐高春;面向环保的高速全自动冷镦机优化研究与系统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建军;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亓玉栋;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达;井下工具油浸试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永;纤维混凝土夹心秸秆压缩块砌块墙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建秋;钢管组对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艳红;CPU热柱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湘潭大学;2010年
8 闫宗宝;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管子与管板胀/焊过程模拟与接头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包毅;城市居民小区内微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龙志云;逆温霜冻条件下植物冠层数值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岩;梅迎军;潘峥嵘;李艳春;;沥青路面疲劳当量温度计算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高智杰;梁乃兴;肖雄;;水对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影响的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任淑晶;齐广田;;SY4500型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重铺机组[J];工程机械;2009年06期
4 张慧_g;邹玲;纪小平;;沥青混合料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J];公路;2011年10期
5 黄颂昌;彭明文;徐剑;;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6 徐剑;黄颂昌;邹桂莲;沈国平;曹荣吉;;我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现状与再生规范编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S1期
7 张清平;周志刚;李炎炎;罗苏平;;海南地区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2期
8 焦生杰;顾海荣;;就地热再生加热方式的选择[J];中国公路;2005年21期
9 李民孝;吴茂林;;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及设备[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年11期
10 李强,马松林,王鹏飞;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兴海;沥青混合料的热物理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周文;海南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2 林有贵,罗竞;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3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4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5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6 刘春波,董秀梅;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7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8 刘桂强;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3期
9 赵保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10 陈造奇;一种由美国引进的沥青路面保护剂悄然进入我国高速公路[J];上海公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袁岚;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N];湖北日报;2005年
8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10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蔚旭灿;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70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70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