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隧道近接既有建筑物施工的破坏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新建隧道 + 近接既有建筑物 ; 参考:《现代隧道技术》2016年04期
【摘要】: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影响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新建工程的施工引起围岩应力状态再次重分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力学行为变化。文章引入强度折减法,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新建隧道近接既有建筑物施工的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新建隧道与既有建筑距离较远时,仅是隧道本身的单独失稳,不会波及建筑物;当两者距离较近时,夹岩破坏。在此基础上,根据破坏模式的差异提出两者有无近接施工影响的若干判据如下:(1)在隧道埋深不变(0°方向)的情况下,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安全系数趋于定值可作为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物有无影响的判据;在隧道埋深变化(非0°方向)的情况下,安全系数达到峰值即可作为上述判据;(2)基于剪切应变增量显示的滑移带是否贯穿隧道与建筑物加载面之间的夹岩,可作为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物有无影响的形象直观判据。研究成果可为控制此类近接工程的安全风险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建立影响分区、制定相关规范指南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The most essential reason for the influence of near joint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s that the stress state of surrounding rock is redistributed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nstruction,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mechanical behavior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and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near the new tunnel is studi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new tunnel is far away from the existing building, it is only the single instability of the tunnel itself and will not affect the building, and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is close, the rock intercalation damage. On the basis of thi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failure modes, some criteria of whether they have the influence of close connection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1) in the case of the tunnel buried depth not changing in the direction of 0 掳. The value of safety factor based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criterion for the influence of new tunnel construction on existing buildings, and in the case of tunnel depth change (non-0 掳direction), The peak value of safety factor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riterion mentioned above. (2) whether the slip band based on the increment of shear strain passes through the rock intercalation between the tunnel and the loading surface of the building can be used as the visual criterion of whether the new tunnel construc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 existing building or no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trolling the safety risk of this kind of close-in engineering, and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rther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act zo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ed norms and guidelines.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437,5157845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682015CX095)
【分类号】:U45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汉武;;论我国城市既有建筑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住宅科技;2011年S1期
2 张凤桐,杜海金,王改成;既有建筑物直接增层勘察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煤炭工程;2002年10期
3 邓浩;对既有建筑物检测鉴定的思考[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年05期
4 潘泓;;既有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检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5 吕勇刚;赵传凯;徐赞云;;浅析建筑检测鉴定工作中的问题[J];江西建材;2008年03期
6 黄徐宠;;既有建筑物质量事故表现及原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期
7 李文丽;;既有建筑物整体平移施工控制技术[J];天津建设科技;2010年02期
8 林在豪;;在既有建筑物中改建分布式供能工程的分析——上海花园饭店分布式供能改建工程介绍[J];上海节能;2010年09期
9 范红伟;毛龙泉;陈亮;黄有亮;;既有建筑物常态化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解决的关键问题[J];建筑;2010年19期
10 王永;;如何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分户改造[J];科技风;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传凯;;浅述既有建筑物检测、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翟刚;;如何防止析碱对既有建筑物及装饰面的侵蚀[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谭方兰;;既有建筑物增设电梯的连接设计[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彦斌;;隧道与基坑对既有建筑物影响叠加分析[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廖伟;张彬;;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建筑物影响的分析概述[A];广东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2008学术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海文;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势在必行[N];中国建设报;2004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李挺;广东既有建筑检测即将启用统一标准[N];广东建设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韩睿华;城市楼宇绿色改造之全新模式[N];中国建设报;2011年
4 曹莉;建设部部署“五一”安全管理工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鹏;既有建筑物输配水系统节水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贾荣强;既有建筑物中混凝土结构病害检测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王玉柱;高压旋喷桩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的方案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章凯;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结构可靠度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8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7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