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梅花山隧道岩爆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本文选题:铁路隧道 + 数值模拟 ; 参考:《现代隧道技术》2014年01期
【摘要】:受隧道分步施工开挖顺序的影响,隧道围岩内将会产生应力应变的非线性变化,在高地应力区域这种力学效应将更加明显,并会引起岩爆、片帮等严重地质灾害。文章结合福建梅花山铁路隧道工程实例,利用3D-Sigma软件建立三维隧道开挖数值模型,以实测应力数据为边界条件并利用Hoek-Brown强度准则估算确定岩体的输入参数,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开挖步骤的相互影响,以及隧道的三维时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拱顶形成压应力集中,拱肩位置形成了剪应力集中,这些应力集中导致洞壁围岩发生脆性破坏,并且后续的开挖作业会影响先前开挖成型的洞段,导致应力集中作用更为明显,加重围岩的破坏;工程实践中实际发生岩爆的位置与数值模拟结果中显示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剪应力集中位置对应良好,证明数值模拟结果能很好地揭示该隧道岩爆发生的孕育机理和规律性。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xcavation sequence of the tunnel step by step, the nonlinear variation of stress and strain will occur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unnel. The mechanical effect will be more obvious in the area of high ground stress, and will cause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rockburst and slab.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railway tunnel engineering in Meihuashan, Fujian Province, a numerical model of 3D tunnel excavation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3D-Sigma software. The measured stress data are taken as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the input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Hoek-Brown strength criterion. The interaction of excavation steps and the vari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time stress field in tunnel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high ground stress, the compression stress concentration is formed at the arch top and the shear stress concentration is formed at the arch shoulder posi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brittle fail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unnel wall. And the subsequent excavation work will affect the former excavation formation of the hole section, leading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more obvious, aggravating the destruc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The location of the actual rockburst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and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which proves tha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can well reveal the breeding mechanism and regularity of the rockburst in the tunnel.
【作者单位】: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分类号】: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虎;张彦山;熊玉珍;孔德虎;;喀什河水电站工程区构造稳定性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2期
2 汪波;何川;;苍岭隧道施工中岩爆理论预测研究[J];公路隧道;2007年02期
3 张兆杰;郭鹏;张兆亭;唐玉滨;万明富;;角洞岙隧道上跨输水隧道三维数值模拟及爆破减震措施研究[J];北方交通;2012年02期
4 徐奴文;唐春安;周济芳;唐烈先;梁正召;;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数值模拟[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5 石坚;丁伟;赵宝;;隧道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铁道建筑;2010年02期
6 谢文清;;地下工程施工中岩爆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J];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04期
7 艾凯;李永松;尹健民;;西藏扎墨公路嘎隆拉隧道地应力测试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9年05期
8 王成虎;郭U_良;侯砚和;兰晓雯;;地下水封油库场址地应力场及工程稳定性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王成虎;张彦山;郭U_良;赵仕广;;工程区地应力场的综合分析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10 王成虎;郭U_良;丁立丰;刘立鹏;;工程区高地应力判据研究及实例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再良;陈刚;王琦;;宜兴地下洞室收敛变形成果的反分析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3 王鹏;;台阶法施工中下台阶开挖对预留变形量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4 李富田;樊学豹;苏计红;;白云铁矿东矿深深部开采C区边坡稳定性评价[J];包钢科技;2007年04期
5 穆福生;樊学豹;李富田;;白云铁矿东采场C区滑体综合治理对策[J];包钢科技;2007年04期
6 王鹏程;;张集铁路旧堡隧道围岩初始应力反演分析及分级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汪斌;周若;朱杰兵;邬爱清;;基于MTS系统的单块试件三轴试验方法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0期
8 张永兴,,陈洪凯,朱凡;岩体脆性破坏的破坏准则及对Druker-Prager准则修正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9 李铁,蔡美峰,张少泉,李大成;我国的采矿诱发地震[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3期
10 孙东生;王连捷;赵卫华;王红才;;地应力测量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达明;尚彦军;孙福军;孙元春;吴锋波;刘志强;;岩体强度估算方法研究及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尚彦军;史永跃;林达明;吴锋波;张巍;;从浅表花岗岩体中地应力测试深度与应力值间关系分析剥蚀厚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谭以安;刘国昌;崔诗礼;;岩体系统工程稳定分类及模糊数学综合评判——以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为例[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4 徐光黎;潘别桐;刘佑荣;;荆襄磷矿王集矿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对采矿适应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5 范广勤;;高地应力区巷道断面形状对围岩稳定的模型试验[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6 陈广文;;确定开挖岩体类级的两种方法[A];岩石地下工程论文集——1990年会议论文[C];1990年
7 张林洪;;地下工程块体稳定及加固计算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8 殷坤龙;;南区路基岩斜坡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分析[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刘夕才;林韵梅;;巷道围岩分类[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10 孙长寿;方祖烈;;岩体工程中关键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及应用[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平;矿山空区诱发的岩移特征及覆盖层冒落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聂雯;层状砂岩岩爆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高;高地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翟英达;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的面接触类型及稳定性力学机理[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7 杜炜平;隧道开挖地质灾害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8 贺跃光;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模型及监测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姜云;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的预测预报与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10 尹尚先;煤矿区突(涌)水系统分析模拟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杜飞翔;糯扎渡水电站大跨度高边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苏丽娟;高速铁路隧道围岩支护参数优化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黄满斌;深埋隧道岩爆机理与微震监测预警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苏俊军;陡倾岩层中隧道围岩失稳机理及塌方处置对策探讨[D];长安大学;2011年
6 易介民;岩溶地区地铁隧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猛;丹巴水电站厂址区软弱岩体围岩分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郭凯;地下工程洞室群施工期反馈分析系统的构建[D];清华大学;2010年
9 龚书贤;层状围岩隧道力学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周杨;自旋锚管技术在软岩隧道支护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海,李晓红,艾吉人,唐伯明,杨君,胡世斌;通渝隧道围岩变形和岩爆的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2 张奇华,钟作武,龚壁新;施加边界位移产生纯剪应力及反分析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2期
3 刘允芳;三峡船闸区重点剖面和部位地应力场的概化[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03期
4 刘德富;新疆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的自然节律[J];地震;1986年06期
5 陶波;伍法权;郭启良;郭改梅;;高地应力作用下乌鞘岭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规律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6 陈奇;李俊彦;张杰坤;王桂海;;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岩爆灾害预测评估——以某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实际工程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7 谢富仁,刘光勋,梁海庆;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J];地震地质;1994年04期
8 徐林生,王兰生,李天斌,徐进,靳晓光;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特征与预测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2期
9 谭成轩,孙叶,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孙洪艳,李志祥,田明中;第四纪测年研究新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子建;岩爆预测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2 朱江棚;长大引水隧洞岩爆机理分析及防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能,韦庭现;金城江隧道的施工方法[J];广西交通科技;2002年01期
2 刘秀峰,蒋福兴,赵嘉寿;某隧道围岩掉块成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赖远明,吴紫汪,张淑娟,喻文兵,邓友生;寒区隧道保温效果的现场观察研究[J];铁道学报;2003年01期
4 吴剑,史世雍,周淑春;隧道围岩三轴压缩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03期
5 许江,顾义磊,康骥鸣;隧道与地表构筑物相互影响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06期
6 菅玉奇,樊丽文;杭新景高速路设岭隧道右线塌方治理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7 张学富,喻文兵;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回冻预测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04期
8 苏永华;姚爱军;欧阳光前;;沉积岩中深部隧道围岩层状破坏模型[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2期
9 ;信息[J];公路隧道;2006年01期
10 闫东;;隧道塌方分析及其整治[J];铁道建筑;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继伟;钟国;;韩家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戚承志;钱七虎;王明洋;陈剑杰;;深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的数学模拟[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阳友奎;;应变软化地层中隧道围岩响应的解析[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松;祝家麟;;三维弹粘塑性边界元法分析隧道围岩[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_5_7勇;李圫才;朱}
本文编号:1886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8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