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老化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本文选题:紫外老化 + 沥青混合料 ; 参考:《公路工程》2014年05期
【摘要】:为研究沥青混合料紫外老化过程中的水稳定性能,采用实验室模拟紫外环境和自然大气暴露两种老化方式,改进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循环劈裂试验和浸水车辙试验,实现了沥青路面水损害环境模拟,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混合料,采用马歇尔残留稳定度、残留劈裂强度比和车辙深度评价其水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紫外老化时间延长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衰减。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实验室模拟紫外老化与自然大气老化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采用冻融循环劈裂试验和浸水车辙试验评价紫外老化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更加合理。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water stability of asphalt mixture during ultraviolet aging, two kinds of aging methods, simulated ultraviolet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atmospheric exposure, wer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immersion Marshall test, freeze-thaw cycle splitting test and immersion rutting test. The simulation of asphalt pavement water damage environment was realized. Marshall residual stability, residual splitting strength ratio and rut depth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water stability of asphalt pavement mixture with different aging degre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stability of asphalt mixture attenuates with the increase of UV aging ti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ultraviolet aging and natural atmospheric aging in laboratory.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evaluate the water stability of ultraviolet aging mixture by freeze-thaw cycle splitting test and immersion rutting test.
【作者单位】: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信号与工程系;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文华;詹国强;薛明;谢昭彬;;集料含泥量与橡胶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关系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06期
2 汪东杰,葛折圣,黄晓明,田志强;沥青抗老化指标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3期
3 谢昭彬;马韧;贺国京;;橡胶沥青老化对其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2期
4 刘苹;聂忆华;张云龙;徐利鑫;;重交70#道路沥青不同老化时间的性能变化规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庞凌;沥青紫外光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马莉殟;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过程中的粘弹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君;孙永成;杨宗文;;基于LabVIEW系统的GT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刘凤翰;陈晓玲;;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影响系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艾思平;;厂拌热再生沥青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5 刘应托;;浅议公路改建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工艺[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6 黄志福;;论机制砂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经济效益[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7 陈德金;张金宝;;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改建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8 吴兆兵;;AC-25C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浅谈[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9 唐正辉;;浅析沥青碎石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10 杜雪芹;;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平利;赵佃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新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3 孙雪龙;凌晨;;集料压碎值指标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扈惠敏;李德章;柳炳康;朱朝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集料工程性质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窦占双;崔勇;陈俊夺;;浅谈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LSM-30施工质量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陈俊夺;窦占双;崔勇;;浅谈沥青马蹄脂混凝土SMA-13配合比设计[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8 薛军;史寿宾;;水泥稳定风化砂底基层施工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9 许彦召;杨红芬;;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施工问题及对策[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10 李新永;;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工艺[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宋立杰;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高建立;沥青指标的分析与评价及新指标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曾凡奇;重载交通沥青关键指标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张厚记;沥青路面的矿物组分阻燃机理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鹏;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博书;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志新;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马光超;级配碎石过渡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徐强;济南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高翠兰;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忆华,张起森,朱梦良;沥青软化点测试方法的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马全红,赵冰,张征林,朱争鸣;原子力显微镜中探针与样品间作用力及AFM的应用[J];大学化学;2000年05期
3 成志辉;老化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湖南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4 戴跃玲,刘道胜,杨鹏,闫锋,魏毅,高枝荣,廖克俭;道路沥青老化后组成与使用性能关系的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蔡宜洲;叶永;;沥青砂粘弹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S1期
6 刘忠安,金鸣林;道路沥青老化过程中组成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J];公路;2001年05期
7 贾娟,张肖宁,袁燕;对改性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的探讨[J];公路;2003年10期
8 张争奇,李平,王秉纲;SBS改性沥青性能及老化的影响[J];公路;2005年09期
9 朱静,魏林,金鸣林,冯安祖,史美仁;胜利100B道路沥青老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10 汪东杰,葛折圣,黄晓明,田志强;沥青抗老化指标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群山;纤维改性沥青胶浆与混合料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庞凌;沥青紫外光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其抚;固态高聚物动静态黏弹性的实验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长军,杨光;水泥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7期
2 刘爱;沥青混合料质量分析及控制[J];山西建筑;2003年04期
3 马云朗;彩色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简介[J];市政技术;2003年01期
4 陈耀典;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年02期
5 李智,徐伟,王绍怀,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6 张淼;李凯峰;刘福坤;;浅谈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症状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1期
7 李立寒,曹林涛,罗芳艳,郭亚兵;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8 蔡建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控制与配合比调试[J];山西建筑;2004年07期
9 马立军,谭积青,姚学昌;体积法设计沥青混合料在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01期
10 王捷,吴建浩;关于沥青混合料密度测试计算方法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粒径和骨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流变行为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蔡绪梅;王芳;;利用试验数据有效指导沥青混合料生产[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3 丁育青;刘海;汤文辉;冉宪文;;一种沥青混合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宋晓燕;李源渊;周卫峰;;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建昌;;热铺沥青混合料变异分析与控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喻光华;喻荣华;黄善华;曾辉;;沥青混合料施工配筛[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可;史炳中;卢永贵;;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与强度机理[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柳浩;李自明;李桂军;冯润;苏玉昆;李宝生;黄颂昌;秦咏春;;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技术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9 刘至飞;吴少鹏;陈美祝;;温拌沥青混合料现状及存在问题[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高云龙;何唯平;;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云南普炭公路的施工应用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继汇;壳牌在华推出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雨文;壳牌在华启动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建材报;2008年
3 记者 栗清振;壳牌在中国推出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周中华;沥青混合料力学机理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5 马昭;两项研究成果国内领先[N];西安日报;2007年
6 李宝凡邋记者 王迪;沥青混合料再生修补车标准鞍山制定[N];鞍山日报 ;2007年
7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8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10 首席记者 齐泽萍;我省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基于细观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苑苗苗;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周长红;沥青混合料非连续力学计算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锁利军;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常明丰;基于颗粒物质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细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乔英娟;沥青混合料位移场测定与流动性车辙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郭庆林;沥青混合料内部应力分布及其对粘弹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杨;沥青混合料多功能剪切仪的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朱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3 蓝碧武;冰冻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残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苏明;新疆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媛;基于能量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姚秋玲;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欧阳岚;沥青混合料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8 谢泽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三轴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9 马翔;高速公路修复工程中多种类型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汤存占;旧路沥青混合料再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2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2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