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支座双向耗能钢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桥梁 + 双向耗能支座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型桥梁支座双向耗能钢阻尼器,该阻尼器利用折角钢曲梁的弯曲弹塑性变形进行耗能.提出了该阻尼器简化力学模型,基于钢材简化本构模型推导了其耗能核心参数的理论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其在单调加载及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钢阻尼器耗能段首先进入弹塑性,之后塑性变形集中于耗能段中部,受力合理,符合阻尼器设计意图;且理论公式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近,能有效地反应阻尼器的工作性能;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其滞回曲线饱满,初始刚度大,耗能能力强.
[Abstract]:A new type of bidirectional energy dissipation steel damper for bridge support is designed. The damper uses the bending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curved beam of the folded angle steel to dissipate energy. The simplified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damper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constitutive model of steel, the theoretical formula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ore parameters is derived,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damper under monotonic and reciprocating loads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ection of steel damper enters elastic-plastic first, and then plastic deform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ection, the force is reasonable and accords with the design intention of the damper, and the theoretical formula is close to the result of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Under reciprocating load, the hysteretic curve is full, the initial stiffness is large,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is strong.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104;50725828)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2KJB560003)
【分类号】:U4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荆坤;周应新;岳瑞强;王素雯;张林祥;李忠江;;蒙新高速公路网索式避险车道的网索拦截系统组成及施工工艺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9年21期
2 王修勇,陈政清,高赞明,倪一清;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研究[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3 钱雪松,艾永明;斜拉桥拉索的减振措施[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6期
4 程华才;朱雨林;孙汉超;;斜拉桥拉索减振阻尼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6年01期
5 胡贵琼,汪正兴;斜拉桥斜拉索减振的试验研究[J];国外桥梁;2000年02期
6 王修勇,陈政清,何旭辉,陈勇,黄方林;洞庭湖大桥风雨振减振试验研究[J];桥梁建设;2002年02期
7 郑万山,刘健新;大跨径斜拉桥拉索致振原因与减振装置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3年01期
8 刘海卿;李子广;;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参数对结构减震效果影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解荣;;论斜拉桥斜拉索阻尼减振器施工技术[J];山西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10 蒋建军,李建中,范立础;桥梁板式橡胶支座与粘滞阻尼器组合使用的减震性能研究[J];公路;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涛;陈彦江;闫维明;李勇;程建旗;黄飞鸿;;复合式金属型阻尼器在高架桥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余德举;孙利民;董学武;;大跨度斜拉桥拉索阻尼器减振效果实测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殷海军;王志强;胡世德;;连续梁桥设置阻尼器参数分析[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4 段玉凤;;液体粘滞阻尼器的研究和试验[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钱雪松;;斜拉桥拉索的减振措施[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时晨;孙利民;周海俊;何鹏;;考虑非线性和刚度影响的斜拉索阻尼器参数优化[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7 楼文娟;孙炳楠;倪一清;高赞明;;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风振的控制效果[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余康烨;杨文兵;;中跨斜拉桥拉索振动及其抑振研究[A];第二届湖北省力学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薛晓锋;李哲;张敏红;;斜拉索风振控制阻尼器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9年
10 冯云成;刘士林;吴永昌;宋松林;;珠江黄浦大桥北汉独塔斜拉桥设计[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盛芳;上海长江隧桥结构贯通[N];建筑时报;2008年
2 李继成;世界最大隧桥工程——上海长江隧桥昨日结构贯通[N];中华建筑报;2008年
3 张艳;长江南隧北桥昨携手相连[N];文汇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徐登林;“难缠”路段 挑战三大地质难题[N];四川日报;2010年
5 ;天兴洲大桥:奠基中国第四铁路枢纽[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辉;公路桥梁减隔震装置力学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王修勇;斜拉桥拉索振动控制新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左晓宝;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斜拉索减振控制的试验与分析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亓兴军;桥梁减震半主动控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李正英;大跨度拱桥地震反应特性及减震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刘金龙;地震作用下多塔斜拉桥失效模式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史志利;大跨度桥梁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与MR阻尼器控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邬U喕,
本文编号:1948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4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