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湿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4 02:31

  本文选题:水泥混凝土路面 + 早龄期 ; 参考:《工程力学》2014年04期


【摘要】:基于Fick第二定律湿度扩散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重点考虑面板温度变化、基层吸水及供水能力、自干燥对板内湿度的影响,开展了现场施工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湿度场数值模拟和性状特性研究,并与室内试验、四季不同的现场监测试验和国外类似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校验。研究表明采用的算法、模型和参数可较好模拟现场面板湿度场性状,数值模拟宜考虑面板内部温湿度耦合作用、采用基层湿度交换边界,基层绝湿边界可使面板湿度计算值显著偏高。现场施工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湿度更易受到周围环境参数、施工铺筑时间和养护方式的显著影响,相比之下材料参数改变对面板湿度影响并不显著。建议进一步精细化研究板上下边界条件及参数,路面施工时尽量避免炎热季节,高温时段和基层过于预湿。
[Abstract]:Based on the moisture diffusion equation of Fick's second law, the effect of self-drying on the humidity of the plate is considered by us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cusing on the panel temperature change, the ability of water absorption and water supply of the base, and the self-drying.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study of moisture field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slab at early age under sit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indoor test, field monitoring test of four seasons and similar research results abr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model and parameters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field panel humidity field,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panel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base layer moisture exchange boundary can be us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moisture boundary of the base can make the moisture calculation value of the pane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humidity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is more easily affected by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s, the construction time and the maintenance mode under the field construction condition, but the change of the material parameter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umidity of the concrete pave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of the slab should be further refined and that the pavement construction should avoid the hot season,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iod and the excessive prehumidity of the base course.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805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1249)
【分类号】:U416.2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危鼎;吴胜兴;李雪淋;;混凝土早龄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江西科学;2007年03期

2 金贤玉,李宗津;早龄期混凝土的电特性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0年S1期

3 王培铭;刘岩;郭延辉;赵霄龙;郭京育;;混凝土早龄期收缩测试电涡流法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4 黄杰;吴胜兴;沈德建;;水泥基材料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系统现状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0年04期

5 胡晓鹏;牛荻涛;张永利;;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回弹法测强曲线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7期

6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复合胶凝材料的裂纹扩展阻力分析[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7 刘宏伟;谢丽;吴胜兴;;混凝土早龄期弹性模量无损检测初探[J];混凝土;2008年06期

8 陈萌;毕苏萍;张兴昌;;商品混凝土早龄期受拉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07年11期

9 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必钦;刘伟;马红岩;邢锋;;海砂砂浆早龄期水化过程的电阻率法研究[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甲春;阎培渝;余红发;;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开裂的概率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金贤玉;金南国;;外界力引起的钢筋振动对早龄期混凝土影响的试验与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4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袁瑛;何琳;;加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收缩特性[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晨晖;杨杨;曾洪波;;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特性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启斌;罗素蓉;;纤维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强度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8 杨思忠;杨寒冰;;预制构件混凝土早龄期性能试验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胶凝材料体系裂纹开展阻力的分析[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延辉;郭京育;赵霄龙;薛庆;;合成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A];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见习记者 刘兆阳 记者 杨君;国际领先混凝土测试技术落户长科院[N];人民长江报;2009年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4月实施[N];中国建材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熊维;不同强度早龄期混凝土徐变及徐变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构件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2 胡晓鹏;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性能时变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会勋;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秦煜;早龄期混凝土桥梁时变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陈美祝;水泥基材料组分对早期水化及收缩开裂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侯景鹏;钢筋混凝土早龄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周耀;地铁车站结构健康监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刘扬;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期的时变可靠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甘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对黑豆蚜的发育和生化代谢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振伟;持续应力下密封早龄期混凝土力学性能依时发展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易红晟;水泥混凝土路面早龄期病害产生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芳;钢管混凝土拱桥拱助早龄期徐变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顾文发;C40商品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戴妙娴;余震对早龄期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6 陈璨;施工期混凝土材料特性对其后期耐久性能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李晓芬;早龄期商品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祝雯;自密实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因素与控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锐;利用电阻率法对早龄期水泥水化与微结构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10 金雪莉;窑灰与多组份工业废渣混掺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75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75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