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开挖后渗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隧洞 + 渗流 ; 参考:《铁道建筑》2014年04期
【摘要】:当隧洞穿越高富水地质环境时,在开挖过程中容易产生渗水现象,从而给隧洞的开挖和支护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以木里水电工程输水隧洞为例,用离散单元模拟围岩及节理,采用UDEC软件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节理倾角、节理间距和洞室埋深对隧洞开挖后渗流量的影响,并对隧洞开挖前后孔隙水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组平行节理条件下,节理倾角、节理间距和洞室埋深对隧洞开挖后的渗流量都有较大影响;当节理倾角较小时,隧洞洞周渗流受节理倾角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当节理倾角超过30°时,洞周渗流量随节理倾角的增加而增加;当节理间距较小时,隧洞洞周渗流量随节理间距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当节理间距超过1.5 m时,洞周渗流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洞室埋深的不断增加,隧洞洞周渗流量也增加,当隧洞埋深达到一定值后,洞周渗流量增大的趋势变缓;节理倾角、节理间距及洞室埋深均通过改变开挖前后孔隙水压力差值影响隧洞渗流。
[Abstract]:When the tunnel passes through the high water rich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easy to produce the phenomenon of seepage in the course of excavation, which will bring unfavorable influence to the excavation and support of the tunnel. This paper takes the water conveyance tunnel of Muli Hydropower Project as an example, simulates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joints with discrete elements, carries out numerical analysis by UDEC software, and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joint spacing and buried depth of tunnel on seepage discharge after tunnel excavation.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unnel excavation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ngle parallel joint,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joint spacing and chamber dept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eepage discharge after tunnel excavation, and when the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is small, The percolation around the tunnel is not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When the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exceeds 30 掳, the seepage flow around the tunne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and when the joint spacing is small, The seepage flow around the tunnel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joint spacing. When the joint spacing exceeds 1.5 m, the percolation flow around the tunnel remains basically unchang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depth of the tunnel, the percolation volume around the tunnel also increases. When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tunnel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seepage flow around the tunnel becomes slower, and the joint dip angle, the joint spacing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tunnel all affect the seepage flow of the tunnel by changing the difference of pore water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excav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计划项目(2012JY0095) 国家973计划(2011CB013605) 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134208)
【分类号】:U4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祝云华;刘新荣;梁宁慧;刘占魁;;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2 叶源新,刘光廷;岩石渗流应力耦合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4期
3 殷黎明,杨春和,王贵宾,陈锐;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4 张文杰,周创兵,李俊平,李向阳;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进展[J];岩土力学;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荣;傅晏;郑颖人;梁宁慧;;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劣化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2 单钰铭;;致密砂岩中裂缝的变形特性及对渗流能力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孙玉杰;邬爱清;张宜虎;武涛;;地应力对采动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9期
4 彭守建;许江;陶云奇;程明俊;;地球物理场中煤岩瓦斯渗流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5 汪亦显;曹平;杨慧;赵延林;陈枫;马春德;;高陡山区深部硐室地应力测量方法与结果分析——以大红山铁矿硐室为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6 彭守建;许江;陶云奇;程明俊;;煤样渗透率对有效应力敏感性实验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徐德敏;黄润秋;张强;邓英尔;;高围压条件下孔隙介质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8 李清波;闫长斌;;岩体渗透结构类型的划分及其渗透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9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飞;徐光黎;郭淋;朱可俊;;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贵宾;杨春和;殷黎明;高敬;;岩体节理模拟与甘肃北山预选区节理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正立;王连国;侯化强;;考虑渗流应力耦合关系的陷落柱突水机理研究[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曹林卫;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与扩展的准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4 韩涛;富水基岩单层冻结井壁受力规律及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戴永浩;非饱和板岩细观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庄宁;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状态下裂纹扩展机制及其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黄远智;低渗透岩石非线性渗流机理与变渗透率数值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10 杜春志;煤层水压致裂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杰;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裂隙型底板突水机理及危险性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义山;基于流固耦合的水库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韩小良;岩体裂隙分组的拓扑学及数理统计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晓春;井内爆炸岩石损伤及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李传辉;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采顶煤弱化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刚;柠条塔矿浅埋煤层综采面采空区漏风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许传稳;岩体、混凝土粗糙裂隙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于天亮;岩体结构面信息数字识别及强度评价[D];东北大学;2009年
9 崔波;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10 吴世勇;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复杂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及渗控设计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2 周创兵,熊文林;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J];地震学报;1997年02期
3 胡云进,速宝玉,詹美礼;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耿克勤,陈凤翔,刘光廷,陈兴华;岩体裂隙渗流水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5 孙役,王恩志,陈兴华;降雨条件下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期
6 詹美礼,胡云进,速宝玉;裂隙概化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叶自桐,韩冰,杨金忠,周创兵;岩石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8 于龙,陶同康;岩体裂隙水流的运动规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9 许光祥,张永兴,哈秋,
本文编号:2011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1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