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基面层间 ; 参考:《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为了研究沥青路面基面层间结合状态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层间粘结状况下路面力学响应状况,建立了基于脱层失效理论的基面层间有限元模型,采用子结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精铣刨、胶粉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等不同层间处治措施对路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室内层间直剪试验对预估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定义层间摩擦因数的方法相比,脱层失效理论的层间接触模型更能有效反映不同层间材料、不同粘结层厚度对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能分析随轮载加重而造成的层间材料刚度损失;在面层厚度较薄、水平力系数较大、超载严重的路段采用精铣刨等处治措施,能有效改善层间受力状况,提高道路寿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layer bonding st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pavement under different interlayer bond conditions is analyze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ase layer based on delamination failure theory is establish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layer treatment measures, such as fine milling, rubber powder modified asphalt, SBS modified asphalt and matrix asphalt, on road performance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sub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verified by indoor interlayer direct shear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layer contact model based on delamination failure theory can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terlayer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thickness of adhesive layer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vement more effectively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defining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layers. It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loss of interlayer material stiffness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wheel load,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layer is thinner, the coefficient of horizontal force is larger, and the treatment measures such as finishing milling and planing are adopted in the section with serious overloa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ress condition between layers and increase the road lif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026100) 中交集团科技研发项目(2011-ZJKJ-16)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郭乃胜;李秀飞;赵颖华;谭忆秋;;周期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性能及永久变形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黄宝涛;廖公云;张静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接触临界状态值的计算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郑健龙,田小革,应荣华;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汪水银;;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粘结性能影响因素[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5 李彦伟;穆柯;石鑫;张连营;;沥青路面基面层间结合状态的数值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李晓军,张肖宁;沥青混合料破损动态识别研究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郭红兵;陈拴发;;沥青路面热-荷载耦合应力数值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关昌余,王哲人,郭大智;路面结构层间结合状态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雪梅;;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侯伟;;轮载与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郭乃胜;石峰;赵颖华;谭忆秋;;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性能的黏弹性有限元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郭乃胜;李秀飞;赵颖华;谭忆秋;;周期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性能及永久变形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杨大田;杨锐;;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张久鹏;黄晓明;李辉;;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形[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杨军,邓学钧;格栅加筋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赵颖华;侯金城;郭乃胜;;基于细观力学的纤维沥青混凝土有效松弛模量[J];工程力学;2009年02期
9 张国炳;李芬;熊文林;;沥青混凝土材料细观损伤演化研究[J];公路;2006年10期
10 霍轶珍;梁轶;黄宝涛;黄芳;;半柔性路面路用性能的试验及机理分析[J];公路;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仲浪;重载车辆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力学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丁智勇;纤维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李芬;沥青混凝土路面细观结构和水破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谢涛;基于CT实时观测的沥青混合料裂纹扩展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郭乃胜;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的静动态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朱洪洲;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乔英娟;沥青混合料位移场测定与流动性车辙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叶群山;纤维改性沥青胶浆与混合料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磊;基于高渗透乳化沥青的层间粘结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赵士辉;基于分形理论的SAC-16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红;再生纤维增强沥青路面性能的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吴钊;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文涛;传导型沥青混凝土的流变特性与疲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志臣;基于细观力学的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王小侠;寒区旧水泥路面沥青罩面层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张君;光纤光栅在路面剪切应力测试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陆飞;纤维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臧芝树;橡胶沥青碎石封层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金岐,罗晓辉,徐世法,王劲松;沥青粘结层抗剪强度试验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郑健龙;Burgers粘弹性模型在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分析中的应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3 黄宝涛;廖公云;张静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接触临界状态值的计算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东;黄晓明;赵永利;;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李维涛,孙洪泉,邢君;混凝土中的分形效应初探[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6 杨斌,陈拴发,马庆雷,胡长顺;特粗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防裂机理分析[J];公路;2005年01期
7 苏凯,武建民,戴经梁,孙立军;沥青混凝土路面基面层间结合材料的研究[J];公路;2005年06期
8 苏凯;孙立军;;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预估方法研究综述[J];公路;2006年07期
9 顾兴宇,马翔,倪富健;CRCP板与沥青混凝土面层间粘结层材料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6期
10 柳浩;谭忆秋;宋宪辉;赵立东;;沥青路面基-面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应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红坡;层间接触对半刚性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拴发;周燕;陈华鑫;廖卫东;;改性沥青性能指标合理测试时间的确定[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康晓惠;包惠明;;新型废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3 康晓惠;包惠明;;新型废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8年04期
4 叶观宝;王艳;高彦斌;;复合地基单元体的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5 刘大梁;严伟;阎光辉;吴连民;;SBS品种对改性沥青技术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钟春玲;刘寒冰;张云龙;谢毅;;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锚固的有限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刘大梁;包双雁;;有机化蒙脱土改善SBS改性沥青性能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7年04期
8 肖敏敏;丁文胜;;助剂活化废胶粉改性沥青性能机理研究[J];公路;2010年03期
9 刘子兴;常立峰;;橡胶沥青性能试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年03期
10 汪海年;李晓燕;窦明健;;多年冻土地区隔热板路基工作机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等级路面改性沥青材料[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2 王玲;;聚合物母粒改性道路沥青的感温性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王凤维;;北方寒冷地区改性沥青SMA配合比优化设计[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台电仓;武敬民;申爱琴;;改性沥青在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面修筑中的应用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5 李洪斌;;对道路沥青性能评价方法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朱梦良;罗立武;张起森;;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的铺装工艺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0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0年
7 俞家淼;陈成锋;;改性沥青在城市道路中的施工[A];全国第九次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富坚;钟世云;;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材料学原理[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李居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中必须重视的几个技术问题[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林江;施张兴;金海山;林大根;;浅谈乳化改性沥青发展方向及生产技术关键[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文雯 郭薇 实习生 杨帆;多方力推胶粉改性沥青上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李永军 通讯员 辛慧;临汾开发区工业路东段道路工程开工[N];临汾日报;2008年
5 记者 彭健 特约记者 张晓勇;南团结街和益州路道路工程竣工通车[N];汉中日报;2007年
6 郭纯 王贻爽;改性沥青铺筑优质路面[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华晶;废旧轮胎生产改性沥青一举三得[N];中国化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培顺;做中国公路最好的路面[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张继;农垦路桥首次大面积应用改性沥青路面摊铺新技术[N];北大荒日报;2010年
10 王彦军;刘有芳;气魄·精神[N];中国建设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废旧塑料改性沥青相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张宝昌;弹性体及其复合材料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李斌;有机化蒙脱土改性沥青的制备、性能及其改性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廷方;西部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姜海涛;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华鑫;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刘耀升;下腰椎退变多因素有限元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9 张芹芹;SBS改性沥青的乳化对其应用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徐希娟;SBS纤维改性沥青排水混合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敏;天然沥青对基质石油沥青改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吉永海;聚合物SBS改性沥青稳定机理及制备工艺的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樊志超;改性沥青技术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刘日鑫;胶粉改性沥青材料[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黄海生;改性沥青隔震垫隔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6 胡晋川;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工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贾海庆;MAC改性沥青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明国;聚合物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9 唐涛;弹塑体改性沥青桥梁伸缩缝在寒冷地区应用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10 潘伟兵;改性沥青路面材料路用性能研究及路面力学计算[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46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4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