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热重质谱联用的沥青质燃烧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2 14:58

  本文选题:热重 + 质谱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为了分析沥青质的燃烧特性,利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模拟了沥青质在空气环境中的燃烧.分别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和分布活化能模型计算了沥青质不同阶段的活化能,其中CoatsRedfern积分法将沥青质的燃烧过程分为2个阶段,其活化能分别为221.33和147.07 kJ/mol.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计算了转化率为0.1~0.9的9个活化能,活化能从210.49 kJ/mol逐渐降低至42.98 kJ/mol.根据质谱图,确定了各个时刻逸出气体的种类和产量.2种活化能计算方法分别验证了沥青质燃烧过程中活化能逐渐降低,说明在燃烧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燃烧逐渐变得更容易发生.由质谱图与沥青质的热失重速率曲线比较可知,热失重速率峰值处气体逸出量最多.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ene, the combustion of asphaltene in air was simulated by thermogravimetric mass spectrometry.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asphaltene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calculated by Coats-Redfern integration method and 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 respectively. The combustion process of asphaltene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by Coats-Redfern integration method with activation energy of 221.33 and 147.07 KJ / mol,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 nine activation energies with a conversion of 0.1 渭 m ~ (0.9)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210.49 KJ / mol to 42.98 KJ / mol. According to the mass spectrogram, the kinds of gases escaping and the output of 2 kinds of activation energy at each time a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ation energy de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course of asphaltene combus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ctivation energy decreases with the reaction in the combustion process. Combus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likely to occur. Compared with the thermogravimetric rate curve of asphaltene, the gas emission at the peak value of thermogravimetric rate is the highes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112) 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LHTE002201102)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彭建康;董瑞琨;苏胜斌;;长大隧道沥青路面用阻燃剂种类及阻燃机理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2 刘建忠;冯展管;张保生;周俊虎;岑可法;;煤燃烧反应活化能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J];动力工程;2006年01期

3 吴珂;朱凯;黄志义;王金昌;杨秦敏;梁培;;基于红外光谱研究沥青燃烧机理和有害气体成分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8期

4 李炜光;荣丽娟;;陕西常用沥青老化组分变化规律及其影响[J];石油沥青;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维英,马华宪,任君合,任敏利,张鹤鸣,杨熙珍;聚苯硫醚酮热分解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8年07期

2 刘民英,高丽君,赵清香,王玉东,孙会丽,李相魁;石油发酵尼龙1212热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7期

3 周杰;;铸造用油脚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4 朱仁发,戴亚,李承烈;脱硫助剂氧化吸硫原位还原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邹立壮,王晓玲,张丕俭,周保学;Co(BPH_4)_2·8H_2O脱水及氧化分解过程的热分析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6 何飞刚;;配合物K_3〔Al(C_2O_4)_3〕·3H_2O与K_3〔Cr(C_2O_4)_3〕·3H_2O的热分解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庞敏;王传贵;刘贤淼;;造纸污泥与脲醛、酚醛胶粘剂之间的热反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郑红霞;廖新生;汪琦;李静;;菱镁矿粉及其料球分解的TG动力学[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彭网大,翁武军,曹传新,张仁;复合固体推进剂热分解特性对其断裂性能的影响[J];兵工学报(火化工分册);1997年01期

10 段雪,马力,王琪,彭少逸;程序升温过程的动力学特征[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丰;黄昊;顾海昕;包任烈;谢松明;;火灾现场温度分布测定模拟实验研究[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韦杰;董长青;杨勇平;;木质纤维素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3 林兰天;姜浩;;芳砜纶应用于消防防护服的性能研究[A];2009年耐高温芳砜纶纤维开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金勇;白钢;张柯柯;何宇航;杨舜;;稀土对SnAgCu钎料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朱平;隋淑英;王炳;孙铠;;阻燃棉织物的热裂解及裂解产物研究[A];第九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2005年

6 于惠梅;齐玲均;章宗德;陆昌伟;奚同庚;罗澜;;B_2O_3-ZnO-V_2O_5玻璃体系的热分析表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7 谢华清;于庆波;李朋;;煤气化反应动力学特性描述及动力学参数求解[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飞;赵增立;李海滨;马晓茜;陈勇;;三种电子产品工程塑料原料的热解特性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郁青春;杨斌;马文会;李志华;戴永年;;氧化镁真空碳热还原行为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沈阳;;硬质聚氨酯泡沫的热解动力学特性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涛;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夏洪应;微波加热典型物料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及演变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黄芳;高镁磷尾矿回收利用磷、镁的应用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建国;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魏永刚;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正勇;载醋酸锌废催化剂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小勇;翅荚木种源遗传多样性及其抗低温胁迫能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吴乐;O_2/N_2和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晓娜;分散聚合法合成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AM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亮;污泥混煤燃烧热解特性及其灰渣熔融性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丹华;新疆营盘出土纺织纤维及其老化状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巍;极低酸中稻壳水解特性及转化乙酰丙酸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慧苹;高纯度Ti_3Al粉末的制备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郭龙娇;兖州天池矿采空区防火阻化剂优选[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万鹏;环氧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超薄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研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喻;铸型用焓变材料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晓姝;草酸铌的合成、表征及其热分解动力学研究[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

8 李曜;掺Eu~(2+)的硼铝酸盐玻璃的研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莎莎;Fe基多孔材料瞬时液相烧结成形动力学分析及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葛婷婷;硅藻生长调控富集油脂及其生物柴油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海英;薛昕;李华春;;沥青四组分和沥青的热失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祖伟,陈辉强,牟建波,陈仕周;沥青阻燃改性技术研究及其阻燃机理[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高正阳,方立军,周健,阎维平;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2年03期

4 郭进存,廖克俭,戴跃玲;阻燃沥青的研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王捷,贾渝;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综述[J];公路;2002年12期

6 胡红雨;许左前;;阻燃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安徽沿江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公路;2007年04期

7 宋玉春;阻燃剂追求协同效应[J];国外塑料;2004年04期

8 马志领,赵文革,郝凤春,石俊瑞;磷氮协同阻燃作用机理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9 王仕峰,张玉军,王迪珍,罗东山;SBS改性沥青的老化行为[J];合成橡胶工业;2003年05期

10 蔺海兰,廖双泉,廖建和;橡胶阻燃技术的研究进展[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长征;李铁虎;林起浪;王小宪;;路用沥青 EVA 改性新方法[J];材料导报;2004年06期

2 谢庆莲;;改性沥青改性机理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08期

3 刘磊华;沥青老化与再生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4 付依力;陈晓明;谢平;;沥青的流变特性及其与路面性能的关系介绍[J];山西建筑;2009年10期

5 刘治军,赵济民,李海泉,李云华;EPS改性沥青的性能[J];华东公路;1995年04期

6 储继业;杨建波;;沥青老化的性能及指标分析[J];交通科技;2006年05期

7 严灿香;陈田彬;;道路预养护的再生新技术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8 谭积青;公路路面沥青质量管理分析[J];广东公路交通;2005年01期

9 王洪峰;;路用沥青加热工艺及专用设备的改进[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7年02期

10 李宁利;李铁虎;裴建中;王大为;;沥青抗老化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振华;刘波;;粉煤灰/海泡石纤维复合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2 周卫峰;张秀丽;原健安;戴经梁;;基于沥青与集料界面粘附性的抗剥落剂的开发[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3 赵可;原健安;;聚合物改性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研究[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4 周卫峰;原健安;戴经梁;;影响粘附性的沥青性质分析[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5 李军;;首都机场西跑道改性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吴少鹏;朱国军;陈筝;刘志飞;;基于实验室内沥青紫外老化流变学行为和特性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徐希娟;原健安;;化学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8 吴铮;刘花香;;降低用户沥青贮存过程中的老化[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江臣;黄晓明;;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剂的研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10 李海军;黄晓明;;道路沥青老化性状分析及评价[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远;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试验[N];伊犁日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佳妮;模拟紫外环境下沥青流变行为及老化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陈华鑫;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文欣;微波作用下沥青与弹性体配伍的适应性[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韩江国;废橡胶粉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利坤;环氧大豆油和纤维改性氧化沥青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杨洪滨;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及其改性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马莉殟;道路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丁湛;废橡胶再利用的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岳贞菊;SEAM改性沥青的化学改性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晓燕;国内外天然沥青路用性能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9 于海臣;SEAM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陈鲁川;桥面防水材料性能分析与施工工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53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53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a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