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长大深埋隧道工程区地应力状态预测与实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30 22:18

  本文选题:应力场预测 + 修正Sheorey模型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深埋隧道工程区地应力场的预测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所需迫切解决的难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利用世界应力图、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数据库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可获得工程区应力场方向的初步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Anderson断层力学理论分析工程区可能的主应力方向。在获得原地应力实测资料后,利用较为翔实的工程地质资料基于Hoek-Brown强度理论估算工程区范围内的岩体强度,然后利用修正Sheorey模型和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工程区深埋区域的地应力状态的预测分析。某水电站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西缘。3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显示三向主应力之间的关系为SHShSV或SHSVSh,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占主导地位,水平构造作用力明显。实测所得到的测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E向(N70.3°—89°E);而世界应力图给出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为NE向。通过修正Sheorey模型对深埋引水隧洞沿线的工程区应力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埋深最大的地方,最大最小水平应力值分别为56.70,40.14 MPa。
[Abstract]:The prediction of ground stress field in deep-buried tunnel engineering area is always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need to solve urgently.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put forward, that is, using the world stress map, the crustal stress environment database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engineering area can be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Anderson fault mechanics theory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in the engineering area. On the basis of Hoek-Brown strength theory, the rock mass strength in the engineering area i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detaile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ata after the in-situ stress measured data are obtained. Then the modified Sheorey mode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used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in-situ stress state in the deep buried area of the engineering area. A hydropower project area is located on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measured data of in-situ stress caus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three borehole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rincipal stresses is SHShSV or SHSV Sh.It shows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is dominant and the horizontal tectonic force is obvious. The measured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is NEE direction (N70.3 掳-89 掳E), while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direction given by the world stress map is NE direction. Based on the modified Sheorey model,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engineering area along the deep tunnel is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values are 56.70 ~ 40.14 MPa where the buried depth is the largest.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41274100,51038009)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ZDJ2012 20)
【分类号】:U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艳华;崔效锋;胡幸平;谢富仁;;基于原地应力测量数据的中国大陆地壳上部应力状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9期

2 王成虎;张彦山;郭U_良;赵仕广;;工程区地应力场的综合分析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3 王成虎;郭U_良;丁立丰;刘立鹏;;工程区高地应力判据研究及实例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程;;张集铁路旧堡隧道围岩初始应力反演分析及分级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2 景锋;边智华;陈昊;刘元坤;;不同岩性侧压系数分布规律的统计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3 安其美,丁立丰,王海忠,赵仕广;龙门山断裂带的性质与活动性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2期

4 崔效锋,姜波,谢富仁;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系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4期

5 王双绪;薛富平;刘立炜;徐云马;张希;;利用重力复测研究局部大地水准面变化与地震的关系[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1期

6 夏富强;康相武;吴绍洪;杨勤业;马欣;杨佩国;李晓东;;黄河下游不同洪水情景决溢风险评价[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7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8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9 盛书中;万永革;;地震视应力及其物理意义的探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年01期

10 吴满路;李国俊;廖椿庭;董诚;;辽宁浦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应力测量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彦军;史永跃;林达明;吴锋波;张巍;;从浅表花岗岩体中地应力测试深度与应力值间关系分析剥蚀厚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骆银辉;李建华;;“三江”并流区大型水电站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浅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晁军;石耀霖;;历史强震对汶川8.0地震的触发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子敏;张玉贵;;新密煤田构造演化及瓦斯地质控制特征研究[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5 景锋;盛谦;余美万;;地应力与岩石弹性模量随埋深变化及相互影响[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龙;王成虎;;压磁套芯解除应力测量系统数据智能处理分析软件的实现[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新平;汪斌;周桂龙;;我国大陆实测深部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黄禄渊;杨树新;崔效锋;陈群策;姚瑞;;华北地区实测应力特征与断层稳定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9 王杰;林达明;马凤山;李克蓬;;砂岩强度的估算研究及应用以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10 王宇;李晓;李守定;侯文诗;吴雨松;张搏;;一种确定节理岩体残余强度参数方法的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春德;深部复合型破坏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金锁;南水北调西线麻尔曲—阿柯河特长深埋隧道岩爆灾害预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4 景锋;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高峰;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骆银辉;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陈蓥;同忻煤矿地质动力环境分析与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9 徐继山;华北陆缘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孙旭曙;节理岩体卸荷各向异性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姚海亮;浅源地震特征分析与矿山地震相关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王涛;大峪沟—三架岭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汪斌;深部大理岩的加卸载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丰成君;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6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7 安海波;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张效亮;利用GPS观测数据评估川滇南部地区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9年

9 夏富强;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评价[D];新疆大学;2006年

10 贾强;挤压构造应力对采煤沉陷的影响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富仁;陈群策;崔效锋;李宏;杨树新;郭启良;陈连旺;许忠淮;张彦山;窦淑芹;赵建涛;张周术;刘长义;王刚军;;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2 李方全,王连捷;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J];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01期

3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4 徐纪人;赵志新;石川有三;;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5 康红普;林健;颜立新;张晓;吴拥政;司林坡;;山西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7期

6 李宏;谢富仁;刘凤秋;董建业;孙启伟;;乌鲁木齐市区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J];地震地质;2007年04期

7 谢富仁,,刘光勋,梁海庆;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J];地震地质;1994年04期

8 谭成轩,孙叶,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李方全,刘光勋;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题[J];地震学报;1986年02期

10 李瑞莎;崔效锋;刁桂苓;张红艳;;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鹰,陈强,魏有仪,陈璐;岩溶发育区深埋隧道水岩相互作用机理[J];中国铁道科学;2004年04期

2 刘腾;柳峥;刘志强;张浩;聂鑫;;开挖过程中衬砌支护对隧道稳定性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智,胡元芳;深埋隧道人工制冷施工降温措施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1999年06期

4 仇玉良,李宁军,杨忠;秦岭特长多竖井深埋隧道气温测试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4年03期

5 沈德浩;谢玉斌;王良华;;隧道穿越油罐硐室侧壁围岩的控制爆破技术[J];广西城镇建设;2007年09期

6 何正;李晓红;卢义玉;王心飞;;BP神经网络模型在深埋隧道岩爆预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李晓红;夏彬伟;李丹;韩昌瑞;;深埋隧道层状围岩变形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8 卫建昌;崔宏文;;利用地应力测试评价隧道围岩的岩爆条件[J];山西建筑;2011年01期

9 徐则民,黄润秋,张倬元,王士天;软岩向深埋隧道的流动[J];铁道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10 郭福安,许兆义;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超前预报信息化系统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U_良;

本文编号:2087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87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