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外掺材料对隧道路面用多孔水泥混凝土改性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2 08:35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多孔水泥混凝土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文章通过测试掺加硅灰、粉煤灰、复合掺加粉煤灰硅灰的水泥净浆强度,优选外掺材料的掺加方式和用量,制作多孔水泥混凝土试件,最终确定胶结料用量。不降低水泥用量,复合掺加(10%粉煤灰+4%硅灰)的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最高,对于重载交通路段,应选择这种复合掺加方式。降低水泥用量,复合掺加(10%粉煤灰+6%硅灰)、掺加20%粉煤灰的多孔水泥混凝土也能达到较高的强度要求,由于其水泥用量少,具有经济优势。所配制多孔水泥混凝土排水性能良好,对于重载交通路段设计空隙率为17%~18%,轻型交通路段设计空隙率为20%~21%。
[Abstract]:Through testing the strength of cement paste mixed with silica fume, fly ash, and mixed fly ash silica fume, the mixing method and amount of mixed materials are selected to make porous cement concrete specimens, and the cement content is determined. The cement concrete strength is the highest without reducing the amount of cement, and the weight of the cement concrete mixed with (10% powder coal ash +4% silica fume) is the highest, and the weight of the cement concrete is the highest. The composite adding method should be chosen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cement. The porous cement concrete mixed with (10% fly ash +6% silica fume) and 20% fly ash can also meet the high strength requirements. Because of the low cement content and economic advantage, the porous cement concrete has good drainage performance and the heavy load traffic section is on the road section. The design porosity is 17%~18%, and the design gap of light traffic sections is 20%~21%.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计划资助项目(201007)
【分类号】:U4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沈艾中;隧道交通事故多发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道路交通管理;2002年09期

2 徐飞,肖党旗;无砂多孔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3 杨良,郭忠印,杨学良,丁志勇,罗强;公路隧道路面工作环境调研与分析[J];公路;2004年03期

4 张锐;黄晓明;赵永利;高英;;隧道噪声的调查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0期

5 陈瑜;吴学毅;;路面多孔水泥混凝土制备技术研究综述[J];混凝土;2009年07期

6 杨建国;谢永利;张晓;马巍;;高速公路隧道路面抗滑可靠性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7 马昌喜;广晓平;钱勇生;;长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研究[J];灾害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壮林;邵春福;李霞;;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易志坚;李颖;杨庆国;赵朝华;仝瑞金;;路用聚合物骨架空隙混凝土干缩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海燕;胡春丽;;交通枢纽地下道路环境调查分析及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6期

4 王少飞;陈建忠;涂耘;;公路隧道的交通特点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9年01期

5 高庆强;;“建科”透水砖的研制与工程应用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3期

6 尹小亭;钱勇生;刘宇斐;;高速公路收费站处交通安全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年01期

7 杨书利;;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与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2期

8 赵文政;;老山隧道原生态建设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4期

9 侯鹏;罗玉屏;许宏伟;;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公路隧道交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5期

10 张锐;黄晓明;赵永利;高英;;隧道噪声的调查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少飞;;中外公路隧道安全等级研究[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2 王少飞;林志;;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理论研究进展[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小丽;基于环境因素的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型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陈辉强;新型阻燃沥青的制备及其阻燃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张厚记;沥青路面的矿物组分阻燃机理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巩航军;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徐进;道路几何设计对车辆行驶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徐方;一次摊铺成型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功能层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戴学臻;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及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杨建国;公路山岭隧道施工期衬砌及结构系统可靠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丁光明;高速公路隧道环境对驾驶人生理及心理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林杉;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模型与应急交通控制预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斌;视知觉理论模型在中长隧道进口安全改善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严兆斌;序列模式挖掘在公路隧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郝瑞娜;基于驾驶心理的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田艳娟;基于安全性能的隧道出入口过渡段沥青路面表面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李新;基于统计能量法的液压提升机硐室噪声预测与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傅支黔;锦屏一级水电站专用公路特长隧道实施方案优化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维敏;公路隧道机电系统运营管理分析与评价[D];长安大学;2004年

8 罗小锋;阻燃SBS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刘小康;植物生长型多孔混凝土的制备、性能与抗冻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李雪峰;隧道沥青路面面层材料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道胜,胡普华,段加超,何波发;无砂大孔绿化混凝土制备的初步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徐忠阳;;高速公路隧道水泥砼路面抗滑性能改善工程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沈艾中;隧道交通事故多发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道路交通管理;2002年09期

4 徐飞,肖党旗;无砂多孔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5 杨良,郭忠印,杨学良,丁志勇,罗强;公路隧道路面工作环境调研与分析[J];公路;2004年03期

6 谭华;邓家喜;孟连生;田波;;多孔贫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研究[J];公路;2006年01期

7 田波;牛开民;谭华;张维军;;多孔贫混凝土排水基层材料室内成型方法的研究[J];公路;2006年01期

8 郝静华;;多孔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成型方法及集料级配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2期

9 董雨明,韩森,郝培文;路用多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4年01期

10 周海生,杨玉明,葛敛敏,吕伟民;路面材料吸音降噪性能的评定[J];华东公路;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霍亮;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芳;;掺硅灰和粉煤灰对高性能胶结材料强度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年29期

2 吴大鸿;王宇;;硅灰、粉煤灰对机制砂制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3 田林;王龙;王德印;;粉煤灰级配碎石的施工和易性及其评价指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4 郭春兴;高培伟;耿飞;项红超;;掺硅灰和粉煤灰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3期

5 庄树涛;徐文凯;;浅谈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6 肖琳;;粉煤灰和硅灰的粒径分布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J];河南建材;2007年04期

7 鲁文斌;;复掺粉煤灰和硅灰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J];混凝土;2009年08期

8 周锡玲;刘保华;;组成材料对RPC强度的影响[J];粉煤灰;2007年05期

9 文英爱,刘宏凯,文敬爱;粉煤灰在哈尔滨市道路工程中的利用[J];森林工程;1998年01期

10 张庆芳;;矿渣粉煤灰及减水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汉礼;何福强;;大掺量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A];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友均;许辉;龙广成;;混凝土在不同溶液中的抗冻融循环性能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峰;;浅谈灌浆技术在修复旧水泥砼路面中的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史建福;;灌浆技术处治旧水泥砼路面应用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六届(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封孝信;冯乃谦;韩冬;;粉煤灰与沸石的复合对ASR的影响[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戴镇潮;;粉煤灰的水化热及对混凝土密实性和后期强度的影响[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光华;苏慕珍;路永华;;粉煤灰活性激发微观机理的研究[A];新型建筑材料技术与发展——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新型建筑材料论文集[C];2003年

8 祝建国;王玉功;毛振才;;原子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粉煤灰中的砷与汞[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玉芬;盖国胜;郝向阳;;微珠表面改性及增白机理分析[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刚;马鸿文;冯武威;丁秋霞;;利用提钾废渣和粉煤灰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永军 通讯员 辛慧;临汾开发区工业路东段道路工程开工[N];临汾日报;2008年

4 记者 彭健 特约记者 张晓勇;南团结街和益州路道路工程竣工通车[N];汉中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春红;辽阳 废弃粉煤灰变“金砖”[N];辽宁日报;2007年

6 李宝智;二次资源——粉煤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林传仁;“吃”进粉煤灰 “吐”出新建材[N];福建日报;2006年

8 记者  刘志强;粉煤灰二次污染不可忽视[N];科技日报;2007年

9 久木;国内首个以粉煤灰为原料的大型氧化铝项目启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10 记者段华;石河子市用粉煤灰造纸[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方;西部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乔秀臣;用FGD激活废弃粗粉煤灰固化/稳定重金属废物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卢忠远;微纳粉体对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王晓钧;粉煤灰机械研磨中物理与机械力化学现象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5 周学武;粉煤灰与污泥配施改良山东郑路、华丰盐碱地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聂轶苗;SiO_2-Al_2O_3-Na_2O(K_2O)-H_2O体系矿物聚合材料制备及反应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张云龙;温度作用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受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霍晓君;配施粉煤灰等三种废弃物改良包头砂化土壤生态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胡家国;电厂粉煤灰矿山充填胶凝机理研究及水化反应动力学特性[D];中南大学;2004年

10 陈建刚;粉煤灰合成沸石固磷机制及固磷能力强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志刚;煤矸石、粉煤灰作为道路基层填料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2 王颖;粉煤灰净化马家沟河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钱文勋;粉煤灰早期活性激发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4 丁军;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5 胥书霞;粉煤灰贮放场灰水污染物运移及扬尘防治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6 马年祖;石灰、粉煤灰稳定天然砂砾基层结构的应用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焦有宙;粉煤灰静电分离脱炭技术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郭风风;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张慰;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10 焦永顺;粉煤灰在高填路堤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89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89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