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振动台试验——试验设计及抗震结构体系试验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9 10:45

  本文选题:振动台试验 + 相似比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为了研究大跨多塔悬索桥合理抗震体系,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设计并制作了1∶40缩尺比例模型,进行了全桥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改变中塔与主梁间的连接方式,建立了无约束体系、阻尼器体系和弹性索体系等3个试验模型,并分别测试了其全桥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白噪声对结构进行扫频,可以识别3种纵向约束体系的一阶频率和阻尼比.与纵向无约束体系相比,阻尼器体系和弹性索体系能够不同程度地减小塔顶位移和塔、梁相对位移.阻尼器体系可以更均衡地限制在场地人工波激励下中塔和边塔处的塔、梁相对位移;而弹性索体系限制中塔处塔、梁相对位移的能力更优.研究结果对大跨多塔悬索桥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easonable aseismic system of long-span multi-tower suspension bridge, a 1:40 scale model was designed and made based on Taizhou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 and th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f the whole bridge was carried out. By changing the connection mode between the middle tower and the main beam, three test models, unconstrained system, damper system and elastic cable system,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whole bridge were measu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order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 of three longitudinal constrained systems can be identified by using white noise to sweep the 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longitudinal unconstrained system, the damper system and the elastic cable system can reduce the tower top displacement and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tower and beam to some extent. The damper system can more evenly limit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tower at the middle tower and the side tower under the field artificial wave excitation, while the elastic cable system can limit the tower at the middle tower better than the elastic cable system.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long span multi-tower suspension bridg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9BAG15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37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036302)
【分类号】:U448.25;U446;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怀江;;当前形势下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09年07期

2 蔡龙;杜宏彪;;结构抗震中的概念设计[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3 张爱菊;王强;;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知识经济;2010年15期

4 王其军;;关于超高层建筑防震设计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1年01期

5 康洪震;陈贵青;;唐山震后建设与抗震结构体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6 ;抗震建筑常识盘点[J];科学之友(A版);2008年09期

7 张德玉;裴红;;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05期

8 才凡;张丽娟;;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9 张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J];民营科技;2011年01期

10 王钲日;姜春宝;卜祥宇;;探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及常见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春成;刘廷志;;浅议建筑抗震概念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朱丹;赵伯友;裴永忠;;首都机场B747喷漆大修机库钢结构设计[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东海;张超;邓雪松;邹征敏;;由汶川地震学校震害反思学校建筑安全[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蔡北海;张季超;郭曼丽;;隔震技术在广州大学行政办公楼A栋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综合;建筑质量安全仍存在五大“通病”[N];建筑时报;2008年

2 记者 李发伟;我市抗震防灾系列科教动漫片广受好评[N];咸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珊;柔性支撑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爱民;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永强;自锚式独塔悬索桥静动态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张帆;基于分层壳单元的剪力墙抗震结构体系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王伟刚;基础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万松琳;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结构加层的抗震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卫然;摩擦摆隔震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孟平;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及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陶明白;大底盘高塔楼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及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范国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抗震结构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唐怀忠;层间隔震结构的随机响应及可靠度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张田田;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09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09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