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承式加筋路堤三角形布桩下桩土应力分析
[Abstract]:The square pile cap is equivalent to the hexagonal pile cap for the triangular pile distribution site in the pile-supported reinforced embankment. Assuming that the soil arch is a hemispherical ring formed by three equal-distance pile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ewleet, so the effect of soil arch is analyzed and deduce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gravity of the overburden, the deflection of the reinforced cushion is parabolic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each pile cap is connected to the six regions of the drawing film around the pile, and the tensile force of the stiffened material carried by the pile cap is analyzed. Finall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oil arch effect and film pulling effect,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load-sharing ratio of pile body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compared with an engineering example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related paramete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load-sharing ratio of embankment pil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ankine's passive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K _ p and the ratio 未 of pile cap width to pile spacing. The difference of pile-soil stres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soil arch effect" and "film pulling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pile and soil stress considering only "soil arch effec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330)~~
【分类号】:U416.12;U213.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费康;王军军;陈毅;;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三维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5期
2 陈娟;吴西臣;;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确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3期
3 蔡德钩;闫宏业;叶阳升;张千里;何华武;杨生哲;;桩网支承路基结构中土拱效应及网垫受力的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1年11期
4 陈仁朋;贾宁;陈云敏;;桩承式加筋路堤受力机理及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5 陈福全;李阿池;吕艳平;;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改进Hewlett算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夏唐代;王梅;寿旋;吴明;;筒桩桩承式加筋路堤现场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吕伟华;缪林昌;王非;;基于不完全土拱效应的土工格栅加固机制与设计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陈云敏,贾宁,陈仁朋;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4年04期
9 强小俊;赵有明;胡荣华;;桩网结构支承路堤土拱效应改进算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卫平;马健;;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计算方法比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许海英;;PHC管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路桥过渡段的应用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6期
3 余闯;刘松玉;杜广印;杨昭宇;吴荷君;;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林德建;蒋军;黄U_胜;罗宏文;;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土工格栅张拉力计算[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4期
5 陈毅;郑乾;王军军;完绍金;;土工合成材料在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的应用现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6 贾致荣;谭炜;;桩承路堤土拱效应现场试验与分析[J];工程勘察;2008年06期
7 余闯;刘松玉;杜广印;;预应力薄壁管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应用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8年12期
8 俞帆;曹德洪;龚廉溟;杨少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筋路堤地基变形规律的研究[J];公路;2010年09期
9 张瑞坤;石名磊;;疏桩补偿地基上路堤荷载转移特征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8期
10 陈金东;;疏桩支撑体系垫层设置效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邹新军;杨眉;;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2 余闯;刘松玉;潘林有;;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筋材力学性状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陈保国;郑俊杰;骆瑞萍;刘尚蔚;;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王家全;周健;丛林;邓益兵;;高填方加筋新旧路堤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许朝阳;周健;完绍金;;桩承式路堤承载特性的颗粒流模拟[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小俊;桩承地基路堤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肖启航;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力;刚性桩加固路堤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蔡德钩;加筋网垫在桩网结构路基中的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吕庆;边坡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余闯;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张军辉;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变形特性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士革;填方路基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孙凤玲;柔性荷载下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唐文成;柔性荷载下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稳定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方健;复合地基受力性状模拟分析与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贺军;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性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段平;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明星;桩网结构处治斜坡软弱地基填方工程效果的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覃小纲;高速铁路桩承式路堤中的桩帽效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寒冰;桩网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及土工格栅加筋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周琛;CFG桩—网复合地基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优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非;缪林昌;;落水洞上覆路堤土工加筋设计新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沈伟,池跃君,宋二祥;考虑桩、土、垫层协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3 张建勋,陈福全,简洪钰;桩承土工织物加筋地基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综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吴子树,张利民,,胡定;土拱的形成机理及存在条件的探讨[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5 费康;刘汉龙;;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理论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年04期
6 饶为国,江辉煌,侯庆华;桩—网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薄板理论解[J];水利学报;2002年04期
7 饶为国,赵成刚;桩-网复合地基应力比分析与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8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关于土拱效应的几个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刘吉福;路堤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10 陈仁朋;贾宁;陈云敏;;桩承式加筋路堤受力机理及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宁;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拓宽的沉降性状及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智;李志勇;万剑平;刘宝琛;;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2期
2 陈福全;李大勇;;桩承加筋路堤性状的有限元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方建瑞;李志高;;加筋路堤边坡稳定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4 柏巍;陈灯红;王乾峰;;加筋路堤边坡的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7年01期
5 李树云;;考虑施工过程的加筋路堤受力分析[J];矿冶工程;2008年03期
6 冯瑞;;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加筋路堤稳定可靠性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1期
7 郭存鸽;杨有海;刘永河;;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加筋路堤边坡特性分析[J];路基工程;2010年01期
8 卢培刚;余炜;刘永球;;加筋路堤三维流固耦合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0年09期
9 尚奎涛;邵桂彬;;加筋路堤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2年19期
10 马原生,孙增生;软土上加筋路堤的稳定性分析[J];路基工程;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晓咏;刘毓氚;;加筋路堤临界高度上限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余闯;刘松玉;潘林有;;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筋材力学性状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时勇;张汉宁;;关于苍梧至郁南公路加筋路堤设计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杨晓军;施晓春;温晓贵;龚晓南;;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软基的机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庄妍;赵帅龙;刘汉龙;;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加筋体工作机理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石振明;俞松波;陈建峰;沈明荣;;格栅加筋路堤离心模型试验的模型材料选择[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俞松波;陈建峰;石振明;沈明荣;;软土地基上格栅加筋路堤离心模型试验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物理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喻泽红;加筋路堤变形特性和剪切屈服区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2 徐立新;桩承式加筋路堤的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张军;桩承式加筋路堤挂网技术开发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石磊;H-V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及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华;加筋路堤下涵洞土压力特性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贺军;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性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尤其;行车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动力响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韦永美;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性状数值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强;桩承式加筋路堤桩土应力分担工作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辉;加筋土强度理论及加筋路堤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7 韦先林;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周敏;桩承式加筋路堤三维土拱效应数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罗烈日;超高填方加筋路堤工作性状及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马立;基于渐近均匀化理论的土工格栅加筋路堤沉降计算[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55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5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