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成本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China's urban rail transi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benefits of urban rail transit for urban development have formed a consensus: large volume, fast speed, safety, punctua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land use, etc. Therefore, all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have begun to build or plan urban rail transit. However, urban rail transit also has its negative effects: huge investment,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complex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maintenance cost.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 transit in some cities has become a financial burden for the government because of the huge construction funds. In the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modern tram is a kind of large capacity low floor vehicle, integrated with advanced electric traction, vehicle braking, communication signal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with moderate capacity and friendly environment. Resource-saving green transport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low investment cost and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In the future, modern trams will enter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cost and benefit composition of modern tram is studied, and the cost and benefit are quantified, and the cost constitution model of modern tram is put forward. Taking the planning route of Dongguan city and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compares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cost of subway and tram with the model, evaluates the benefit of modern tram, and probes into the passenger flow from the aspect of cost and benefit. To study whether Dongguan and Suzhou are suitable for building modern trams. By comparing the cost benefit of modern tram and subway in different passenger flow situation,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ize of passenger flow determines the cost of modern tram, and considering from the cost point of view, whether or not low speed can be built. A modern tram with no independent right of way.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92.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清泉;试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J];铁道学报;2000年05期
2 于新安;对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思考[J];中国铁路;2000年01期
3 张艳平,杨宜谦,柯在田,孙宁;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和噪声的控制[J];中国铁路;2000年03期
4 周翊民;城市轨道交通能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国产化[J];中国铁路;2000年06期
5 王忠文,孙宁,申宏伟;城市轨道交通是铁道科研应该立足的第二战场[J];中国铁道科学;2000年01期
6 贺耀瑾;城市轨道交通论坛在京举办[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年01期
7 李枫,李春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投融资问题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年03期
8 何绍圻;新世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展望[J];地铁与轻轨;2000年01期
9 吴重威 ,俞铮庆 ,李健 ,秦家成;加拿大城市轨道交通掠影[J];交通与运输;2000年03期
10 王祥;纽约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对照[J];交通与运输;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铁夫;;为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做出努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黄圼;;前言[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3 施仲衡;;序言[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专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5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成果简介[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6 马尧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面施工控制网测量与研究[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傅铭;;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网络的谐波污染及抑制技术探讨[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和振兴;;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控制体系及优化[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沈秀芳;周国甫;胡维撷;胡章喜;;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的体会与思考[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施仲衡;;前言[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霍治平;城市轨道交通成套牵引设备通过鉴定[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刘国旺;钱从哪儿来 利往哪儿去[N];中国财经报;2003年
3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N];重庆日报;2004年
4 胡国红;城市轨道交通不妨授权经营[N];经济日报;2003年
5 王健 常玉伟;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市场[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通讯员刘乃森 闫玉玲;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前景广阔[N];科技日报;2002年
7 ;城市轨道交通十多年增长近十倍[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进军[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白秀喜 顾宇新;让城市轨道交通更加安全快捷[N];中国建设报;2005年
10 林妍;标准为先[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令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型式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郝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效益分析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曹守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特性分析及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育南;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发展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王玉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宇刚;考虑服务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翟维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曹阳;城市轨道交通信息融合与决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炳恩;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许爱国;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佩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于东;城市轨道交通站出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杨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纪雪艳;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韦中利;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测试系统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余红明;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高飞;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的衔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李俊芳;基于运输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方案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阳运巨;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的综合开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穆辉;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77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7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