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天津市道路塌陷根源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18-08-14 08:55
【摘要】:道路塌陷已成为天津市最主要的城市灾害,使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对其成因的研究及制定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以地质雷达管线探测、管内探测为主要手段,结合钻孔及水文地质资料,查明了道路塌陷异常区的分布、地下地层差异压实及管线破损情况,并得出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路面塌陷发生的内在因素,而路面的荷载及潜水面与污水管的水势是路面塌陷的直接原因。以此总结形成了"软塑土的差异压实+侧向位移—管线破损—动水—土体掏空—道路塌陷"的成因机制。最后提出了塌陷前按一定的砂、泥配比合理充填,及塌陷后管线间加内衬的防治对策。
[Abstract]:Road collaps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urban disaster in Tianjin, which has caused serious losses to social economy.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valu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road collapse and to formulate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distribution of abnormal areas of road collapse, the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of underground strata and the damage of pipelines are found out by means of geological radar pipeline detection and in-pipe detection, combined with borehole and hydrogeological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collapse of the pavement, and the load of the pavement and the water potential of the diving surface and the sewer pipe are th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road surfac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soft plastic soil, pipeline breakage, dynamic water, soil tunneling and road collapse" is concluded. Finally,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reasonable sand and mud ratio before collapse and lining between pipelines after collaps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点项目(2008AA121602)
【分类号】:U418;P64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常方强;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吴铁钧,崔小东,牛修俊,陈文杰;天津市地面沉降研究及综合治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5期

3 吴铁钧,金东锡;天津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4 夏法,黄玉昆;广东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03期

5 刘会平,潘安定,王艳丽,骆丽芳;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2期

6 刘会平,王艳丽,刘江龙,倪研贤,王建军,梁红梅;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时空分布[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5期

7 庄海洋;宰金珉;陈国兴;;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6期

8 王齐仁;;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调查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柏松平;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端;王建力;何潇;唐亮亮;;陕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2 郭力宇;;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张虹;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的数据库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唐芬,陈洪凯;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实验小学滑坡的致滑概率初探[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5 赵成;张永军;赵玉红;;层次分析法在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6 陈戈,阎世骏,李铁锋;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沉降量计算[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刘如山;邬玉斌;杜修力;;用纤维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8 孙果梅,况明生,曲华;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永生;管频;;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群聚程度指数计算与应用[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年03期

10 贾艳杰,张华兵,王媛;天津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约束与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军;;GIS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概述[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2 杨勇;李国敏;窦艳兵;黎明;杨忠山;;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王俊英;;福建省山洪灾害特征及其防治区划研究[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文俊;;三峡库区重庆-巫山段崩塌滑坡的危险性评价[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赵全;路旭;于强;张建军;;天津市塘沽区地面沉降模拟研究Ⅰ——建立地面沉降神经网络模型[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薛强;;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的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颖;唐晓慧;;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卓万生;刘国治;;福建沿海山区县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模式探讨[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晓路;高强;刘纪根;;滑坡泥石流整体防御结构体系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晨;基于非线性系统的金沙江攀西河段水系形态及泥石流危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6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袁蕾;不规则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与土结相互作用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管群;VR-GIS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2年

10 许延春;矿区深厚复合含水松散层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海会;临沂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超;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郭丽丽;海底隧道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及实例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雪;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李文良;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费杜秋;青藏铁路沿线滑坡危险性评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亮;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邹智斌;江西省七宝山铅锌矿尾矿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策;基于改进AHP的FCE法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陈文雄;漾濞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及防治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显光;侯超群;蒋守法;;探地霄达在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8年03期

2 祝晓寅,陈洪凯,翁其能,周富春;山区公路水毁机理与抗毁结构分析——以凉山地区为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唐红梅,陈洪凯;公路泥石流研究综述(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梗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指南(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指南(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年03期

8 郑健龙;刘平;;膨胀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彭珂珊;中国城市化与地质灾害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2期

10 曹炳政,罗奇峰,马硕,刘晶波;神户大开地铁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汝明;;云南公路工程的膨胀土灾害及其防治原则[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小彬;泥石流对桥梁工程的危害及其防治[D];同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李渝生,汪波;贵州水城曾家包包大型基岩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J];山地学报;2005年03期

2 贾志斌,田新琦,孟祥顺,禹金营,王小山,谷维成,宋治霞;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与油气评价[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年01期

3 朱继良,王运生,李渝生,王士天,严明;某工程岩体的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4 时伟荣,沈焕庭,李九发;河口浑浊带成因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1期

5 朱继良,黄润秋,王运生,严明;某水电站洼里滑坡的成因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1期

6 杨丽英;王伟;高金川;;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地表变形成因机制分析与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9期

7 王者涛;张恒;景泽;;陡倾层状软岩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其成因机制[J];山西建筑;2010年15期

8 周洪福;聂德新;韦玉婷;;充填胶结碎裂结构岩体的成因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2期

9 刘敬圃,于洪军;晚更新世末中国陆架沙漠化环境成因机制初探[J];海洋科学;1994年03期

10 杨德龙;张赓;郑慧;黄凡;;毕威高速公路病害边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辉亚;肖远;牛宏建;;向家坝水电站岸坡裂缝类型及成因机制探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迟洋;王清;杨静;;吉林省乾安县“泥林”成因机制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胡乐;余林;;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研究综述及展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周小军;杨强国;;雅都滑坡的成因机制浅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赵谊;;东北地区地震对成因机制研究[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冉涛;文宝萍;苏昌;陈刚;卞学军;;湖北五峰赵家岩崩塌活动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相海;;霍山地区频发弱小地震及其成因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钟湖平;龙吉勇;;卡拉水电站选坝河段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谢山立;梁东;杨奇超;;河南省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10 姚琦;黄理兴;侯发亮;;荆江大堤观音寺闸裂缝分布探测及成因机制探讨[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魏家鸣;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余业;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熊靖辉;黄河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及其工程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徐威;宁国市边山滑坡的成因机制与稳定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王洁;奉节县新址主城区复杂地质体成因机制研究及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四丽;窝前滑坡的成因机制及运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昌贤;黄土洞穴成因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王涛;小湾水电站黑惠江库区西密滑坡复活成因机制及其危害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杜钊锋;北京典型区域不均匀地面沉降成因机制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82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82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