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多孔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损伤模型

发布时间:2018-09-09 12:05
【摘要】:为合理描述多孔沥青混合料在中低温度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基于增量型本构方程,采用Weibull损伤函数、广义Maxwell粘弹模型与D-P塑性模型,构建了粘弹塑性损伤模型.以此模型为分析手段,对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拟合,并分析温度与加载速率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多孔沥青混合料粘弹参数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步退化成弹性参数,塑性模型中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也随温度呈现出明显的粘弹特性,塑性应变产生时对应的应变值与损伤应变阙值基本保持一致,温度及加载速率对于混合料的损伤扩展也有显著影响.构建的理论模型可以有效表征多孔沥青混合料在常温和低温下受荷时的力学损伤特性.
[Abstract]:In order to reasonably describ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 under low and low temperature external loads, a viscoelastic-plastic damage model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incremental constitutive equation, using Weibull damage function, generalized Maxwell viscoelastic model and D-P plastic model.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loading rates are fitted by this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loading rate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scoelastic parameter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 gradually degenerate into elastic parameters with the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volume modulus and shear modulus of the plastic model show obvious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with temperature. The corresponding strain value of plastic strain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amage strain threshold,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loading rate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amage propagation of the mixture. The theoretical model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 under normal and low temperature loading.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华盛顿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 801670)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健龙;吕松涛;田小革;;基于蠕变试验的沥青粘弹性损伤特性[J];工程力学;2008年02期

2 肖源杰;倪富健;蒯海东;都敬丽;;基于图像的粗集料形态对沥青面层抗剪性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伟;李洪涛;陈荣生;;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研究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4期

2 曹鹏;冯德成;田林;荆儒鑫;;基于弹塑性损伤理论的水泥稳定基层养生期裂缝形成机理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S1期

3 李嘉;林辉;;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粗集料棱角性量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7期

4 周建山;张茂峰;;集料加工关键技术在太澳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4期

5 周琦;王枫成;李晓民;南雪丽;张兴军;谭敬华;;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评价方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传宪;林名桢;杨飞;马勇;;胶凝含蜡原油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7 曾国伟;杨新华;白凡;尹安毅;;沥青砂粘弹塑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8 马冬云;;纤维种类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6期

9 毛灵涛;李磊;连秀云;薛茹;袁则循;;路面底基层材料单轴加载细观破裂过程的ICT观测[J];公路;2014年01期

10 刘绍健;;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性试验研究[J];华东公路;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丁智勇;纤维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孙雅珍;沥青混凝土路面粘弹性损伤演化与防裂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孟红磊;改性双基推进剂装药结构完整性数值仿真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乃胜;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的静动态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叶群山;纤维改性沥青胶浆与混合料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银花;基于分数导数粘弹性理论的车辆—路面作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林名桢;非牛顿含蜡原油溶胶与凝胶相互转化过程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许淳;玻璃纤维—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明园;集料棱角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刘秋;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张磊;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及松弛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晓明;沥青混合料蠕变损伤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蒋丽君;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与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帅;不同受力模式下沥青混合料变形与破坏特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何昌轩;基于集料组成和几何形态分析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林辉;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粗集料形状特征量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马慧莉;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月;沥青混合料中胶浆—集料粘结性及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杨更社;田俊锋;徐江;;冻结岩石细观结构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刘鸿绪,朱卫中,朱广祥,高爱娣,曾赛星;再论冻胀量与冻胀力之关系[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李栋伟;汪仁和;胡璞;;冻粘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关系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3期

4 裴进章;贾长玉;;排水式沥青磨耗层水稳定性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5 郑健龙;Burgers粘弹性模型在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分析中的应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孙雅珍,赵颖华,王金昌;含表面裂缝沥青路面粘弹性损伤分析[J];东北公路;2003年04期

7 董毓利,谢和平,,李世平;砼受压损伤力学本构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1996年01期

8 刘先淼;叶健利;;OGFC排水式面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施工[J];广东公路交通;2006年04期

9 史庆增,宋安,薛波;半圆形构件冰力和冰温度膨胀力的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2年03期

10 林绣贤;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抗剪指标的建议[J];公路;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盛冬发;损伤粘弹性基本理论及其结构的静、动力学行为分析[D];上海大学;2004年

2 关宏信;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玉娜;聚合物改性沥青粘聚性与粘附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赵荣国;含损伤非线性粘弹性材料本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3 诸永宁;排水性沥青路面排水性能研究与排水设施的设计[D];东南大学;2004年

4 刘刚;纤维改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磊;混凝土在硫酸盐与冻融双因素作用下的复合损伤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汤丽华;粘弹性界面端及界面裂纹的奇异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易军艳;沥青混合料的渗水特性及抗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玮;沙爱民;裴建中;肖晶晶;;多孔沥青混合料压实关键技术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5期

2 周振华;;基于弹塑性分析的沥青面层破坏机理探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姚建荣;杨君宇;;AASHTO 2002设计指南中沥青路面材料永久变形模型的发展[J];青海交通科技;2010年S1期

4 刘大鹏;周建中;唐小兵;;边坡开挖分级对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1期

5 曹丽萍;孙立军;董泽蛟;;AASHTO2002沥青路面永久变形叠加方法验证[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9期

6 汪海霞,田丽荣;浅析道路工程监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6期

7 罗庆森;粉喷桩在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加固施工中的应用[J];广东建材;2005年06期

8 张仁河,石海山,张培杰;道路工程中压实度与弯沉值关系的研究与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年04期

9 洪洁波;农村公路施工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交通科技;2005年05期

10 原健安,周吉萍,李玉珍;SBS与沥青的相互作用性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朱旭红;王纯鸣;;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范啸;沈烨;;关于道路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傅工范;赵文琴;;破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再生利用的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朝晖;李振科;李九苏;;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兵兵;刘佳;范志勇;周明凯;;水泥-脱硫渣稳定碎石作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家主;;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与有效水膜厚度的关系[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喻湘秀;余剑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离析的预防[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林U

本文编号:2232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32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