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砂土中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管线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8-09-14 15:52
【摘要】:为研究隧道施工条件下管线的变形,通过开发颗粒流程序及利用室内管线加载-挠度试验建立了管线宏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PFC2D建立了隧道-土体-管线的数值模型,模拟砂土中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管线过程中管线的变形位移.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地层损失率及管线与隧道间距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加及管隧间距的减小,管线中间的下拉效应与距管线中点3.5倍隧道直径处的上拱效应越明显;管线中部上覆附加应力会随地层损失率的增大及管隧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同时对应管底土压力则迅速减小并稳定在一较小值;管线与管底土层沉降槽宽度系数比值(ip/i)与地层损失率成正比,而与管隧间距成反比,最大值可达到2.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eformation of pipeline under tunnel construction con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croscopical parameters of pipeline was established by developing the program of particle flow and using the load-deflection test of indoor pipeline. Based on PFC2D, a numerical model of tunnel, soil and pipeline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tunnel in sand. The influence of formation loss rat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pipeline and tunnel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s analyz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ss rate of forma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pipes and tunnels, the pull-down effect in the middle of the pipeline and the effect of the upper arch at 3.5 times the diameter of the tunnel from the mid-point of the pipeline are more obvious. The additional stress in the middle of the pipeline wi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ss rate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tunnel spacing,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subsoil corresponding to the pipe will decrease rapidly and be stabilized at a smaller value. The ratio of channel width coefficient (ip/i) of pipeline to pipe bottom layer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loss rate of stratum, but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pipe and tunnel, and the maximum value can reach 2.4%.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099)
【分类号】:TU990.3;U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代宏;刘成禹;;建筑密集地区浅埋双线铁路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2010年05期

2 兰利敏;新奥法能适用各种地层吗?[J];现代隧道技术;1996年04期

3 姜忻良,赵志民;镜像法在隧道施工土体位移计算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姜忻良,赵志民;盾构施工引起土体位移的空间计算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刘洪震;;广州地铁三号线大—汉区间盾构工程施工监控量测[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8期

6 邵华;张子新;;基于地层损失概念的盾构穿越运营隧道有限元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2期

7 缪林昌;王非;吕伟华;;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江明玉;;派克理论在西藏南路越江隧道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8期

9 俞鑫风;王健;;地铁隧道近接施工相互影响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肖龙鸽;王超峰;赵运臣;;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和对策[J];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强;姚爱军;宿宁;刘方元;管江;;北京地铁典型区间隧道施工地层损失研究[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沈水龙;蔡丰锡;庞晓明;白廷辉;;软土地层中双圆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规律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天亮;严学新;王寒梅;詹龙喜;;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4 杨俊龙;孙连元;沈成明;;盾构机近距离穿越运营中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占生;王梦恕;张弥;;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下土体变位的分析评估[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傅德明;;延安东路隧道施工监测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92年

7 王占生;王梦恕;张弥;;一种评估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下土体变位的方法[A];第一届中国城市地下工程非开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茂松;张治国;王卫东;;软土盾构隧道施工的环境土工效应[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杨小礼;王金明;;考虑间隙参数和地层影响的隧道地表沉降预测[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石朋飞;乌效鸣;;地下管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分析[A];2011年非开挖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明钢;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2 柳厚祥;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诱发地层移动机理分析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3 贾嘉陵;湿陷性黄土地层盾构施工引发地层变形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马灵;基于数据挖掘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富海鹰;地铁隧道非降水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徐前卫;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孙统立;多圆盾构施工扰动土体位移场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韩煊;隧道施工引起地层位移及建筑物变形预测的实用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严长征;盾构隧道近距离共同作用机理及施工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马可栓;盾构施工引起地基移动与近邻建筑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子国;城市矿山法隧道施工地层损失和地层沉降规律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徐俊;盾构法施工最小曲线半径取值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彭畅;盾构隧道施工对地层及建筑物影响的数值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杨培伟;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地层及邻近建筑物影响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庭平;影响泥水平衡盾构施工中变形的因素分析及其对既有隧道影响的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范W歐,

本文编号:2243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43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