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17:27
【摘要】:采用车辙、单轴静压蠕变和重复加载蠕变试验,对比分析PE改性沥青混合料老化前后及再生前后的高温性能,并评价再生后PE改性剂的改性效果。首先对PE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级配设计并确定其最佳沥青用量;然后,对PE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室模拟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测试老化PE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最后,对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进行试验室模拟热再生,再生时,新料分别采用PE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普通70#道路沥青混合料,试验对比两类再生沥青混合料及老化前后PE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旧PE改性沥青混合料经不同方式再生后其高温流动性能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70#普通沥青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也说明PE改性沥青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仍发挥着改善高温稳定性的作用。
[Abstract]:The high 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before and after aging and before and after regeneration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rutting, uniaxial static pressure creep test and repeated loading creep test, and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PE modifier after regeneration was evaluated. Firstly, the gradation design of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optimum asphalt content is determined. Then, the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is simulated in laboratory to simulate short term aging and long term aging to test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aging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Finally, for the long-aged mixture, the laboratory simulated hot regeneration. When the new material was regenerated, the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and the ordinary 70# road asphalt mixture were used respectively. The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two kinds of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and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before and after aging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temperature fluidity of the old P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can be recover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 effect of 70# ordinary asphalt is more obvious. It also shows that PE modified asphal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178065)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月军;周志刚;高及阳;;不同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改善[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2 周志刚;沙晓鹏;李炎炎;张清平;;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案的比较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3 张清平;周志刚;李炎炎;罗苏平;;海南地区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2期

4 周志刚;杨银培;张清平;高及阳;;再生剂对旧沥青的再生行为[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刚;沙晓鹏;李炎炎;张清平;;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案的比较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2 王志斌;石勇;罗苏平;陈嘉祺;李亮;但汉成;;海南省典型沥青路面结构早期损坏原因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3 查旭东;曾军;蔡诚秀;;新沥青对再生沥青性能影响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3年01期

4 高英力;程领;龙杰;;不同矿物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屈磊;陆雪军;;兵团垦区路面再生剂室内再生试验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2年15期

6 张永利;;温拌技术在厂拌热再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科技;2013年04期

7 尹波;;高节能低排放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胶结料性能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1年06期

8 李波;;泡沫(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2年01期

9 聂忆华;刘苹;周志刚;侯月军;戴旭;;再生剂对沥青再生机理的影响研究[J];公路工程;2012年06期

10 郭小宏;杨健民;李朋伟;;就地热再生技术加热等级和作业速度研究[J];公路工程;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况栋梁;渗透型再生剂的制备及其对再生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罗苏平;高温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环境与多场耦合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卞海宁;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蔡全辉;废旧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应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月军;周志刚;高及阳;;不同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改善[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2 张建;肖维;黄晓明;;沥青路面再生中旧沥青的回收与再生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3 董平如,沈国平;京津塘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J];公路;2004年01期

4 侯睿;黄晓明;李海军;;再生工艺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5 易鑫;赵光德;陈希梅;;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关键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01期

6 侯睿,李海军,黄晓明;高等级路面旧沥青混合料热再生分析[J];中外公路;2005年04期

7 李炜光;孙几龙;;灰色系统理论在公路工程材料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公路;2006年06期

8 张婧娜,朱希岭,张肖宁;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9 张争奇,梁晓莉,李平;沥青老化性能评价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10 周庆华;沙爱民;;沥青高温流变评价指标对比[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芦军;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孔;叶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S1期

2 黄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5期

3 胡坤;熊海涛;;基于车辙试验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4 朱子义;;硬质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5 吉青克;钟顺福;黄卫东;周孔;;浅析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因素[J];上海公路;2009年01期

6 李洲;葛折圣;;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0年06期

7 仲玉侠;杨锡武;徐基立;;AC纤维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王雪莲;;高等级沥青路面高温性能影响因素[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年03期

9 高丹盈;黄春水;汤寄予;;纤维沥青混合料最佳纤维掺量试验研究[J];公路;2009年02期

10 孙洁;钱国平;王琛;;老化对几种沥青高温和低温性能参数的影响[J];公路与汽运;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仲玉侠;杨锡武;余芳;;AC纤维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邹德余;伍成波;何生平;徐刚;鲁德昌;龚文渠;;重钢焦炭高温性能测定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英武;杨鸿远;宋和起;;不加再生剂全部回收利用废沥青混合料修筑路面再生利用新技术新工艺[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6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孔令云;周进川;严秋荣;;APAO改性沥青试验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彭华茂;张凌;申继亮;;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的老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付艳;唐丹;王大华;段云云;于春水;;老化对项目记忆编码的影响——项fMRI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永胜 本报记者 胥茜;流失 老化 补充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苏金远 通讯员 李辉;大学教材“老化”追踪[N];湖北日报;2000年

3 刘友存;影响COREX工艺燃料消耗的因素[N];中国冶金报;2007年

4 岳琴 杨燕群;躬耕于材料王国的园丁[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韩朴;我国旅游客车既老化又缺员[N];中国汽车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范展颢;“筋骨”要保护 改装要适度[N];中山日报;2006年

7 记者 金鑫;社办期刊“老化”现象引人关注[N];新闻出版报;2000年

8 北京联合荣大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专家组;耐火新材料为钢铁生产排忧解难[N];中国冶金报;2006年

9 临风;金堆城钼业3项稀土专利得受理[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10 薛文东 陈松林 党宏有;在积极开发中获取优异性能[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明;热拌再生沥青混凝土技术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2 吴传海;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王亦菲;连续碳化硅纤维高温性能及基于热交联的改进工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曾凡奇;重载交通沥青关键指标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肖丽霞;绿竹笋采前品质相关影响因素和采后生理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袁谱;玻璃纤维格栅加强沥青路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姚立阳;聚丙烯腈纤维在沥青混合料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8 欧阳伟;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抗车辙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 ;2010年

9 赵琳;脂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筛选的体外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卢星河;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升;高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钦胜;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剪切破坏模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刘乐;广西地方公路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佳坤;RAP加工工艺及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涤;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柔性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刘明珠;Sasobit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董玲云;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孙道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杜炳政;基于虚拟仪器的车辙试验采集系统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66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66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