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内部结构与破坏机理

发布时间:2019-02-13 01:19
【摘要】:为了更好地分析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内部结构与破坏机理的关系,利用BT500工业CT对等粒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内部结构扫描,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与传统多孔水泥混凝土组成和内部结构的区别,从微观角度对比、探讨了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分析表明: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忽略了集料级配的嵌挤作用,通过提高水泥膜的厚度来完成集料之间的堆积,从而在确保空隙率的基础上提高强度;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独特的内部结构使得其可以在获得大空隙率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抗压强度的能力。同时考虑到空隙率大既有利于排水,又有利于抵抗拉应变,因此,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的开发为解决高速公路重载条件下路面基层开裂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orous cement concrete with equal diameter 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the internal structure was scanned by using BT500 industrial CT with equal diameter concrete samples, and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porous cement concrete with equal diameter and that of traditional porous cement concrete is analyz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porous cement concrete with equal diameter is discussed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ame particle size porous cement concrete neglects the effect of aggregate gradation and completes the accumulation of aggregates by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cement film so as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void ratio. The uniqu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orous cement concrete with equal particle size makes it possible to obtain large void ratio and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at the large void ratio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drainage, but also to the resistance to tensile strain, so the development of equal-diameter porous cement concrete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solving the cracking of pavement base under the heavy load condition of expressway.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210221) 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09JC11)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家伟;王崇涛;郑木莲;王秉纲;;排水基层多孔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J];公路;2006年08期

2 程波;赵永利;许涛;刘细军;;路面排水基层多孔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09年01期

3 袁剑波;侯锋锋;冯新军;江宏;;多孔水泥混凝土有效空隙率影响因素研究[J];公路;2013年03期

4 杨静,蒋国梁;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材料强度的研究[J];混凝土;2000年10期

5 许燕莲;李荣炜;余其俊;韦江雄;魏丽颖;谭学军;肖萍;;多孔混凝土孔隙的表征及其与渗透性的关系研究[J];混凝土;2009年03期

6 赵玉生;;排水基层多孔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研究[J];混凝土;2009年03期

7 郑木莲;陈拴发;王崇涛;;多孔混凝土的强度特性[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郑木莲;王崇涛;王秉纲;;路用多孔混凝土排水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基于细观损伤的混凝土破裂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10 郑木莲,王秉纲,胡长顺;多孔混凝土疲劳性能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建军;;聚凝物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丁跃元,马智杰,周子昌,刘卫东,曹波,黄玉璋;城区雨洪利用中可渗透路面砖配合比的最优化研究[J];北京水利;2003年01期

3 刘巍;荣辉;;国内结构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11年19期

4 王瑞燕;现代砼技术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瑞燕;吴国雄;郭鹏;;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冯敏;郭鹏;王瑞燕;;钢渣透水混凝土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琼夏;沈明兴;佘国华;;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实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6期

8 陈俊;黄晓明;;路面加铺后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樊晓红;;无砂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1期

10 李青林;代晓东;陈兵;;透水混凝土实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智;钱觉时;张朝晖;石从黎;;生态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及存在问题[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冯乃谦;;面向21世纪的混凝土材料和技术[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3 王秉纲;王崇涛;郑木莲;陈拴发;;多孔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爱武;王永红;;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特性及应用[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奚新国;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郑木莲;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郑克仁;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及机理[D];东南大学;2005年

5 陈瑜;公路隧道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韩继国;季冻区高性能路面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何振星;路桥损伤及破坏中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利梅;导水涂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程从密;EPS轻集料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磊;生态植草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东;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效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3 秦旭朝;降噪排水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及路面结构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黄剑鹏;适于南方城市河道的护砌植生混凝土研制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春雷;橡胶集料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李伟;透水性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在护坡板上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浩;服役混凝土的耐久性[D];南昌大学;2011年

8 霍亮;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锁利军;多孔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饶玲丽;粉煤灰理化性质分析及粉煤灰透水砖的制备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雅萍;蒋明镜;陈贺;;变胶结厚度下胶结颗粒微观模型的初步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徐江萍,马建,金雷,王秉纲;贫砼基层材料温度收缩系数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徐飞,肖党旗;无砂多孔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4 李荣炜;余其俊;韦江雄;钟根;郑靓;;透水性混凝土的概述及其在排水防涝中的应用展望[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5 郝静华;;多孔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成型方法及集料级配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2期

6 潘艳珠;王振忠;;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材料组成设计分析[J];中外公路;2006年02期

7 王俏;袁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防排水深化设计[J];中外公路;2007年06期

8 王武祥,谢尧生,夏桂清;透水性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1994年04期

9 王武祥;;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1997年03期

10 王智;钱觉时;张朝辉;石从黎;;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木莲;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陈瑜;公路隧道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田威;混凝土损伤演化的CT研究及其在细观数值模拟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克戬,刘金友,初文国;浅谈水泥混凝土抹平仪[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2 季天剑,王辉,陈荣生;再生水泥混凝土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3 程国政,陈渊召,曹恒慧;美国公路水泥混凝土再生利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3期

4 冯德;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主要方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5 荆锐,王旭丹;浅谈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掺和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9期

6 梁乃兴,曹源文,姚红云;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7 傅智;李红;夏玲玲;张子华;张劲泉;;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8 杜天玲;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缓凝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9 罗翥;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速凝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10 王大鹏;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防冻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菊;;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2 刘晓勇;谈至明;;橡胶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综述[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梁广德;;水泥混凝土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4 舒利红;;低温对水泥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控温措施[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5 杨庆国;易志坚;李祖伟;万铜岭;;道路旧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利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6 杨庆国;易志坚;李祖伟;李卫庆;马银华;;柔性纤维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符仕新;;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成因及防治[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张中杰;;高速公路混凝土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9 苗劲松;耿正君;;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防治措施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0 张凤琴;;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红;给力水泥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2 孟长春 孙先同;对松平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建议[N];阿坝日报;2006年

3 唐喜庚;速凝剂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孙岩;“高性能道路水泥混凝土 路面关键技术”课题通过验收[N];中华建筑报;2010年

5 刘开江;浅议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与维修[N];伊犁日报(汉);2010年

6 陈晓光 本报记者 陈渌;先进科技铺就“北黑”坦途[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建军 潘俊 通讯员 魏庆 张毅;遂昌利用水泥路废料筑起“低碳挡墙”[N];丽水日报;2011年

8 记者 韩超;百项小技术节支500万[N];德州日报;2010年

9 谢汉杰 沈龙宝;东山抢修加固重点海堤[N];福建科技报;2006年

10 郑薇邋通讯员 顾海滨 汤成;徐州28个渡口将全面改造[N];徐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子义;铺面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高英力;超细粉煤灰高性能公路路面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及抗裂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何锐;高韧性水泥混凝土铺装材料特性与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小粒径露石水泥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帅立辉;聚合物多孔水泥混凝土彩色路面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郑少鹏;基于流变特性的新拌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朋飞;纳米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徐金欣;降噪排水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冯月月;多孔海绵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李爽;再生水泥混凝土粗骨料性能及其分级方法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明华;公路隧道路面柔性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铁兵;超声波检测结构水泥混凝土强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李斐;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热物理参数及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21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21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