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公路隧道环境因子对混凝土衬砌耐久性影响综述

发布时间:2019-02-18 20:14
【摘要】:公路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中衬砌混凝土的耐久性对隧道的健康运营具有重要的影响。隧道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包括一般大气环境和地下水的侵蚀性环境。隧道环境中的CO2、SO2等酸性气体会使混凝土发生碳化或类碳化反应,造成衬砌混凝土开裂,大气中的相对湿度、相对温度都会加速碳化过程。地下水的侵蚀性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中Cl-、SO42-,它们对混凝土的侵蚀主要体现在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的胀裂。这些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隧道无法正常运营。就公路隧道环境的特殊性,科学地对其进行划分并阐述和分析公路隧道环境对衬砌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及发生机理,并提出提高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Abstract]:The durability of lining concrete in concrete lining structure of highway tunnel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unnel.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unnel is relatively bad, including the gener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the erosive 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Acid gas such as CO2,SO2 in tunnel environment will cause carbonation or carbonization reaction of concrete, which will lead to cracking of lining concrete,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in atmosphere will accelerate the carbonization process. The erosive 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mainly includes Cl-,SO42-, in groundwater. The corrosion of concret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rrosion of steel bars and the expansion and cracking of concrete. These reactions can even cause the tunnel to fail to operate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highway tunne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divides it,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highway tunnel environment on the durability of lining concrete and 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highway tunnel lining concrete.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分类号】:U4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咸燕;肖佳;陈烽;;酸沉降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及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10期

2 涂永明,吕志涛;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碳化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周俊龙,杨德斌;隧道用混凝土耐久性问题[J];公路;2002年12期

4 杨南如,钟白茜,董攀,王娟;钙矾石的形成和稳定条件[J];硅酸盐学报;1984年02期

5 左晓宝;孙伟;;硫酸盐侵蚀下的混凝土损伤破坏全过程[J];硅酸盐学报;2009年07期

6 金祖权;赵铁军;孙伟;;硫酸盐对混凝土腐蚀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7 张誉,蒋利学;基于碳化机理的混凝土碳化深度实用数学模型[J];工业建筑;1998年01期

8 韩建德;孙伟;潘钢华;;混凝土碳化反应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硅酸盐学报;2012年08期

9 张新民;柴发合;王淑兰;孙新章;韩梅;;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10 张虎元;高全全;董兴玲;张满银;王宝;;酸雨对混凝土的类碳化作用[J];混凝土;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平,张誉;一般大气环境条件下混凝土中钢筋开始锈蚀时间的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1期

2 张钢,刘广均;浅论工业厂房中介质环境及结构参数与钢筋锈蚀程度的关系及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3 王春芬;牛荻涛;;钢筋混凝土铁路桥梁碳化寿命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陆春华;刘荣桂;;应用RBF神经网络的预应力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5 王军;;含氯环境下外部湿度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6 卢晓峰;朱正峰;;受拉钢筋严重锈蚀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7 熊进刚;霍艳华;;锈蚀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斜截面受剪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8 梁本亮;刘建新;;基于灰色关联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子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9 鲁彩凤;耿欧;蒋建华;;基于钢筋锈蚀混凝土耐久性使用寿命预计的评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袁秋平;袁非鼎;许凌波;;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的模糊概率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查晓雄;李杰;;实心海砂钢管混凝土腐蚀试验研究[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燕伟;易志坚;张昌谊;徐攀;;化学侵蚀后聚合物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小平;金伟良;;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框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耿欧;袁迎曙;朱辉;李富民;;混凝土氧气扩散系数试验研究[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云升;孙伟;陈树东;郭飞;;弯拉应力下粉煤灰混凝土的多维碳化及寿命预测模型[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郭伟;李东旭;陈建华;杨南如;;不同煅烧温度煤矸石水泥的早期水化及浆体的显微结构[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7 朋改非;陈茜;许宁;郭小华;;荷载所致开裂对纤维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艺伟;郭飞;;粉煤灰混凝土二维和三维碳化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徐岳;郑学忠;唐先习;李芳;缪文辉;;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横隔板耐用构造设计[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伟平;张誉;;一般大气环境条件下混凝土中钢筋开始锈蚀时间的预测[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鹏平;胶凝材料组成与钢筋混凝土氯离子腐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朱红兵;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疲劳试验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唐先习;混凝土桥梁合理耐用结构构造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黄文新;广州地铁混凝土结构在环境多因素作用下抗侵蚀耐久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陆春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开裂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唐国斌;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混凝土箱梁桥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田立江;双循环多级水幕反应器脱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林迟;基于结构全寿命设计需求的环境作用与结构性能退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昊哲;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中环境政策表达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国栋;钢筋锈蚀耐久性基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3 辛保兵;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剩余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夏富友;基于结构检算的公路混凝土旧桥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鲁博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代兵权;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翟飞格;箍筋锈蚀配斜筋RC梁抗剪承载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阵地;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性能劣化的评价及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9 董宜森;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朱粤萍;基于可拓学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英飞;张国林;苏常新;宋军;;2008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马丽雅;王斌;杨俊国;;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3 郭婧,王文兴,海热提·涂尔逊;广州市酸沉降对材料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3期

4 吴德辉;李白良;林长城;蔡义勇;刘京雄;连东英;;闽西北邵武市酸雨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4期

5 唐咸燕;肖佳;陈烽;;酸沉降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及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10期

6 谢绍东,周定,岳奇贤;模拟酸雨对非金属建筑材料影响的研究──混凝土等材料的外观、质量、体积的变化及溶解速率[J];重庆环境科学;1995年05期

7 陈剑雄,肖斐,陈寒斌;应用复合矿物超细粉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J];重庆建筑;2003年04期

8 翁璧石;李小坤;龙广成;谢友均;;硫酸盐环境下铁路隧道结构衬砌混凝土病害调查及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黄美元,,沈志来,刘帅仁,吴玉霞,肖辉,雷恒池,白春红;中国西南典型地区酸雨形成过程研究[J];大气科学;1995年03期

10 王自发,黄美元,何东阳,徐华英,周玲;关于我国和东亚酸性物质的输送研究──I.三维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式[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余红发;盐湖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机理与使用寿命预测方法[D];东南大学;2004年

2 吕清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环境区划标准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学峰;氯盐和硫酸盐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沉积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路隧道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梁义东;广西地区公路隧道建造技术述评[J];广西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3 刘慧敏;从猫山隧道工程实践谈公路隧道预设计的几个问题[J];公路;2004年08期

4 ;挪威研制出公路隧道滤烟装置[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5期

5 ;西藏最长公路隧道和桥梁建成通车[J];中外公路;2005年05期

6 陈洪凯;李明;;公路隧道健康研究现状与趋势[J];公路;2005年12期

7 孔祥金;;挪威研制公路隧道新型滤烟装置[J];公路隧道;2005年01期

8 李居昌;;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居昌同志在2005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公路隧道;2005年04期

9 王伟民;;六盘山公路隧道烟气模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10 金美海;王春龙;唐雨春;;公路隧道环保施工综合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在成都市2005全国公路隧道学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2 包桂钰;周健;;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分类方法研究与应用[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任尚强;章勇武;;公路隧道图形数据库的构建[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夏永旭;戴国平;;现代公路隧道的发展[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孔祥金;叶勇;;对公路隧道科研和新技术应用之刍议[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谢丽霖;方正;袁建平;;现代公路隧道安全管理初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7 王明杰;;公路隧道的渗漏与综合治理[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少飞;俞文生;陈建忠;;公路隧道防火安全标准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王少飞;李科;;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统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10 张

本文编号:2426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26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