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精度下的桥梁静态挠度损伤识别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bridge damage identification under limited measurement point accurac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easurement point error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the mechanism of error expansion is explained. Taking deflection-curvature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under finite precision is explained,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ensitivity and error influence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unequal spacing measurement in progressive curvature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error expan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umber of deflection subtraction and not too much subtraction when establishing deflection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dex. Finally, the correctness and necessity of the above analysis are verified by numerical example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分类号】:U441.4;U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艺霖;刘西拉;方从启;;New Damage Detection Index Based on Mid-span Displac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imply Supported Beam[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2期
2 刘纲;黄宗明;高建莉;;基于损伤力影响线的静定梁损伤识别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3 杜永峰;刘云帅;王晓琴;;基于挠度差值影响线曲率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J];桥梁建设;2009年04期
4 沈圣;吴智深;杨才千;唐永圣;吴刚;魏洪昌;;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改进共轭梁法监测结构变形分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5 宗周红;褚福鹏;牛杰;;基于响应面模型修正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体;肖承波;熊峰;;建筑结构中的振动问题与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2 张华智;冯毅芳;;利用小波分析方法识别结构模态参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3 吴体;解振涛;王永维;罗苓隆;;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4 杨仁付;利用样条函数计算高振荡积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胡素影;周新祥;郑文广;;节流降压-小孔喷注消声器优化设计与模态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谷爱军,范俊杰;轨道结构上隔振垫层的性能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俞启灏;黄永铸;;模态分析在工程振动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杨晓宇;里程遥;李翰飞;;基于有限元法的机械连接静力分析的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唐达獒;史慧生;;空心电抗器电感的多变量拟合及其优化[J];大功率变流技术;2009年01期
10 陈浩;张力;吴宏;张硕;;基于ANSYS的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隔振体系的动力学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永;蔡国平;刘松;;基于输入和输出数据的柔性板的时域空间建模与主动控制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张明星;柳亦兵;辛卫东;;基于时域方法的核电站沸水反应堆试验模态参数识别[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冉景洪;季辰;刘子强;赵玲;;机翼风洞颤振试验模型的地面振动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建兵;刘保东;;应用振动功率流分析支座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A];建筑声学设计与环境噪声控制暨新材料、新产品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梅玉龙;陶桂兰;;换填法垫层厚度优化设计[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顾培英;邓昌;汤雷;;工作应变模态时域识别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詹胜;徐幼麟;洪小健;朱乐东;张笑华;;结构健康监测用的大跨度悬索桥模型研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8 韩建平;郑沛娟;骆勇鹏;谢强;王苍和;;一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在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9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婧;陈振乾;施明恒;;房间空调系统的动态特性及控制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兴先;基于模型定阶和信号消噪的海洋平台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雷金;洛仑兹平面电机的结构动态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陈;低噪声轻量化单缸柴油机的虚拟设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郭磊;车用动力总成结构振动噪声的虚拟预测与分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狄生奎;基于动力参数的损伤识别及嵌入SMA的钢筋砼结构自监测与自修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倪松远;基于模态分析的木塑复合板材振动特性研究与缺陷识别[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王秋萍;几种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对比研究及实验验证[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李萍;海洋平台结构动力特性参数识别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华春蓉;内燃机曲轴角振动模态识别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俊杰;敷设粘弹阻尼的矿用溜槽振动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修孝廷;双层周期加筋板声学特性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宇剑;螺旋桨脉动压力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义杰;基于声传递分析的齿轮箱噪声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强;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整机及关键部件动、静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丹;提升机动载荷作用下井塔振动分析与寿命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晓磊;基于环境激励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模态分析及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顺章;基于LabVIEW的风力机叶片振动监测系统开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岳海玲;开口薄壁砼肋拱平转阶段动力特性研究与稳定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佳念;基于实际载荷谱的摩托车车架强度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淮,禹丹江;基于曲率模态振型进行梁式桥损伤识别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0期
2 刘晖,瞿伟廉,袁润章;基于有限测点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柔度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3 李德葆,陆秋海,秦权;承弯结构的曲率模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冯新,周晶,陈健云,李昕;基于观测柔度阵的结构参数识别[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1期
5 宗周红;孙建林;徐立群;夏樟华;;下白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铁道学报;2009年05期
6 崔飞,袁万城,史家钧;基于静态应变及位移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宗周红;高铭霖;夏樟华;;基于健康监测的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确认(Ⅰ)——基于响应面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蔚,刘迎曦;无自由边弹性薄板的损伤识别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薛祥,霍达,滕海文;桥梁损伤识别的小波空间变换及基函数选取的理论探讨[J];河南科学;2005年06期
3 郭健;孙炳楠;;多尺度结构动力方程及其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4 陈志刚;;基于结构振动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7年06期
5 蒋志;;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J];广西城镇建设;2007年06期
6 沈江霞;;混凝土梁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11期
7 段忠东;闫桂荣;欧进萍;;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损伤识别面临的挑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王红丽;;不同输入参数对节点损伤识别影响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9 温高峰;;混凝土梁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03期
10 丁麒;孟光;李鸿光;;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健;;不同尺度上桥梁损伤识别的信息分布特征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黄永;李惠;欧进萍;;基于分形理论和小波包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石磊;陈少峰;王焕定;王伟;;损伤识别指标的模糊层次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蒋济同;李志强;;基于遗传算法的梁损伤识别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珑祺;向志海;周马生;;基于频率和振型的测量点优化和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6 钟军军;董聪;夏开全;;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7 薛祥;霍达;滕海文;李宁波;;应用于桥梁损伤识别的小波空间变换基函数敏感性探讨[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健;曹宗杰;于洋涛;;结构健康监测中损伤识别的现状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效尧;;桥梁损伤识别的静态RBE神经网络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赵红兵;顾元宪;;基于极大极小化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红兵;基于“能量测试”和优化方法的结构单元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谢峻;基于振动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3 鲍跃全;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压缩采样与损伤识别融合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张清华;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尚鑫;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施洲;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孙砚飞;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桥梁损伤识别与评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闻骥骏;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反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马辉;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晓杰;钢管混凝土模型桥的试验模态分析及损伤识别算法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2 王建江;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霍立飞;基于频率的自由—弹性支承杆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4 曹水东;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5 杨涛;基于静动力测量数据的随机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荣欣;一种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新方法[D];郑州大学;2009年
7 杨海萍;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斜率的结构小损伤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肖小文;小波能量法损伤识别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王茂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损伤识别[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谭珂;斜拉桥结构施工状态下连续小波变换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6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7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