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高寒生态脆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2 14:10
【摘要】:依托新疆果子沟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开展了高寒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结合高寒生态脆弱区特点,在公路的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避免污染为核心,针对公路不同单元:路堤、路堑边坡、桥梁、取(弃)土场、施工营地等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柔性景观设计,实现生态良好、环保达标、景观协调、安全畅通的公路建设。针对高寒生态脆弱区特点和项目建设特点,确定生态环境、水环境方面为技术重点,在进行重点设计的同时,提出详细的公路建设期、施工期生态环境、水环境等相关保护措施,以指导施工期和营运期环保建设。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Guozigou Expressway in Xinjiang,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alpine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were studi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nd cold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 in the highwa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other links, to protect the ecology, save resources, avoid pollution as the co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units of the highway: embankment, cutting slope, bridge, soil site, construction camp and so on, full attention to flexible landscape design, to achieve good ec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landscape coordination, Safe and smooth highway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pine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environment are determined as the technical key points. While the key design is carried out, the detailed protection measures such as highway construction peri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water environment and so on are put forward to guid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作者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
【分类号】:U419.92;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昌敦虎,陈济丁,孔亚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J];公路;2005年06期

2 陈宗伟;包卫星;张翔;王金娟;;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监测调查与评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果子沟口至霍尔果斯口岸高速公路为例[J];交通标准化;2010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郝连娟;姚占勇;;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方法评价[J];公路;2008年06期

2 周存秀;;京藏高速公路诺木洪至格尔木段路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J];青海环境;2011年02期

3 郑乐琴;;青藏公路茶卡至诺木洪段路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0年05期

4 陈蓓;孙辉;秦纪洪;马睿;;高寒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9年02期

5 周乐;殷宝法;杨生妹;淮虎银;李世平;张镱锂;魏万红;;青藏公路对高原鼠兔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6 张刚;;干旱区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初步分析——以S238线下涝坝-红山口公路工程为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宗伟;;浅议公路水土保持的实践探索与理念创新[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2 周乐;高原鼠兔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D];扬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勇旗;张昊;司青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年02期

2 侯琳,康博文,彭鸿;高速公路建设土壤流失特点及监测方法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加恩,解怀生;长兴泗安红层岗地生态脆弱区调查与开发保护[J];甘肃农业;2004年07期

2 赵丹,王伯铎,马俊杰,林积泉;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天然气管线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6期

3 孔庆云,寇文正,陈谋询;乌兰察布盟生态脆弱区区划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1期

4 赵全科;鲁中南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建设——以沂蒙山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0年03期

5 高鸿雁;;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探析——以阿拉善盟为典型案例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陈磊;;生态脆弱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5期

8 肖笃宁;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重建与景观规划[J];中国沙漠;2003年01期

9 张怀山;乔国华;王春梅;张茜;;西北荒漠绿洲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10 高鸿雁;;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延军平;;论生态义务[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亚;黄成敏;;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管理[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伍黎芝;;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5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的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杝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7 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8 钱金平;彭林;;生态脆弱区滑雪场生态恢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董锁成;刘桂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彭建;王仰麟;张源;李卫锋;吴健生;陈大为;;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宏林;宁夏模式破解全国生态脆弱区林改难题[N];华兴时报;2010年

2 李松梧;别再让伪生态建设者得逞[N];黄河报;2011年

3 记者 赵承;西部紧急抢建自然保护区[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袁皓 记者朱会伦;四川:推实用技术保生态脆弱区[N];科技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凌翌;“生态+产业”让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可持续发展[N];成都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赵民望;西部要有更多的无人区[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郎蓉倩 王弼辅 滕卫东;掀起绿色风暴 打造生态惠民工程[N];大连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赵民望;关于圈定“无人区”的对话[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9 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郭层城;加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技能培训[N];西部时报;2009年

10 刘海波;丰宁高擎“生态立县”大旗绿染塞北河山[N];承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艳;生态脆弱矿区土地利用调控机制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李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毛靓;生态生产性土地视角下的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都平平;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7 任晓旭;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方法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苗建青;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地禀赋对农户采用生态农业技术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楠楠;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甘肃省生态脆弱区发展优化调控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2 兰岚;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及其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文静;生态脆弱区石化工业开发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翟兰英;在生态脆弱区交通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恢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倩;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于英娜;草原生态脆弱区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余琼;雀儿山东坡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8 姚登惠;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韩炜;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璇;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3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13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