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连续体系桥梁的主动及混合控制抗震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4 12:09
【摘要】:为研究连续梁桥及刚构桥的主动及混合控制抗震效果,以某4×50m单箱预应力混凝土桥为例,采用基于支座初始刚度的LQG主动控制法进行抗震研究。采用MATLAB编程,建立空间梁单元有限元模型,通过震动控制仿真平台NLAHC1.0对有限元模型施加LQG主动控制,加入主动施力器及传感器,采用模态缩减技术及Kalman滤波器建立控制模型,对连续梁桥和刚构桥的墩底横桥向弯矩及支座的剪力~位移曲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控制法。结果表明:主动控制抗震方法能显著减小刚构桥的墩底弯矩,而混合控制抗震方法不能有效减小连续梁桥的墩底弯矩;考虑支座非线性引起的结构刚度矩阵变化,改进控制法对混合控制连续梁桥的减震效果明显。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active and hybrid control seismic effect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 and rigid frame bridge, a 4 脳 50m single box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seismic resistance of a 4 脳 50m single box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by LQG activ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the initial stiffness of the bearing.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patial beam element is established by MATLAB programming, the active control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vibration control simulation platform NLAHC1.0, the active force builder and sensor are added, the control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modal reduction technology and Kalman filter, the transverse bending moment of pier bottom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 and rigid frame bridge and the shear displacement curve of support are analyzed, and a new improved control method i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e control seismic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ier bottom bending moment of the rigid frame bridge, while the hybrid control seismic method can no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ier bottom bending moment of the continuous beam bridge, and considering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matrix caused by the nonlinear bearing, the improved control method has obvious damping effect on the hybrid control continuous beam bridge.
【作者单位】: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定笑;郑耀林;;Boost变换器PI+SMVSC混合控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张宇飞;;模糊-PID混合控制技术在直流电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3期

3 孙凯,赵千川,郑大钟;自治供电系统的一种混合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1期

4 阎维明,谭平,周福霖;多结构混合控制体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5 周建中,赵鸿铁,薛建阳;广义混合控制参数的理论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张旭红,周云,张善元;结构随机振动混合控制整体优化[J];工程力学;2003年01期

7 楼梦麟,辛宇翔;土层地基上建筑结构混合控制的减震效率[J];振动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8 孔祥臻;蒋守勇;李永斌;;气动比例系统的智能混合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9 刘英杰;任眷西;;一种新型微机配料混合控制系统[J];机械工业自动化;1990年04期

10 贺风华,姚郁,卢迪;一类递阶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基;;混合控制系统的建模[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原料混合控制[A];第四届中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会议文集[C];2011年

3 曹秀爽;张志军;;一种改进模糊切换方式下的混合控制研究[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汪舒生;;浮法玻璃工厂混合控制系统的应用构想[A];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2009年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瑞强;霍伟;高为炳;;机器人自适应混合控制的一致方法[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李智斌;王照林;李俊峰;;挠性空间结构自适应滑模混合控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7 刘文锋;何玉敖;;多态混合控制的控制机理[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张国华;吴智铭;;混合控制系统中高层控制器综合方法[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9 肖笛;程勉;高为炳;;机器人适从运动的鲁棒自适应混合控制[A];1992年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刘学东;汪秉文;周平;;煤矿列车装车过程的混合控制方法[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东;大型飞机翼身保形对接控制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16年

2 吴婷婷;基于混合控制的网络拥塞控制系统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3 孙智涌;面向细胞注射的力/位混合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年

4 马宪超;微量气体混合控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富生;巨—子型框架减振结构体系风振主动、混合控制仿真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6 赵楠;基于DCS的化工芴结晶过程的批量混合控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栋;一种新型混合控制体系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8 从闯;基于Smith预估补偿的模糊-PID混合控制在时滞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金然;一种自适应多模式混合控制直流—直流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10 楼群;高层建筑风振的MRFD与轻型AMD混合控制系统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6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26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4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