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沥青路面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2019-08-24 08:58
【摘要】:沥青路面温室气体排放显著,目前中国尚无全面的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根据新建沥青路面工程建设过程划分了沥青路面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边界,提出了各建设阶段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研究了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测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针对中国典型路面结构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沥青面层拌和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首位,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原材料生产阶段;节能减排措施应以机械设备能耗控制为主,选用节能高效的机械设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原材料生产阶段排放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8%,其中水泥排放占92%,节能减排措施应以原材料控制为主,选用高效节能方法生产水泥产品。
[Abstract]: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of asphalt pavement is remarkable. At present,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China.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 the boundary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asphalt pavement is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new asphalt pavement project,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valuation index of each construction stage is put forward,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dex is studied. On this basi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dex of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China is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typical pavement structur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he asphalt surface mixing stage are the first,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the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stage,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the selec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efficient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The discharge of semi-rigid base / subbase raw materials in the production stage is the largest, accounting for 98% of the total emissions, in which cement emissions account for 92%. The measure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raw materials control,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methods should be selected to produce cement products.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基金】: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2011 318 812 1270)
【分类号】:U416.217;X7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贺礼;谢运生;罗成龙;黄贞岚;;交通运输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1年03期

2 陈晓亮;;改性沥青生产工艺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2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莹;廖翠萍;李莉;赵黛青;;广东省低碳交通关键措施选择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5期

2 宋志成;王勋;伦利;陈首昆;;基于收益最大化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规划[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建芳;;塑料和复合材料为汽车飞机节能助力[J];国外塑料;2008年02期

2 李连成;;日本交通运输减排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3 沈俊;;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国际管理手段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中国能源;2007年10期

5 周新军;;铁路系统节能技术路径与措施[J];中国能源;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孔永健;关彦斌;;沥青路面对城市大气受热的影响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杨永贵;翟强;;彩色沥青路面的应用及发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0期

3 热孜万古丽·沙塔尔;;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石油沥青;2008年01期

4 ;江苏省金坛段首条橡胶沥青路面顺利完工[J];石油沥青;2008年01期

5 ;陕西:沥青路面耐久研究通过验收[J];石油沥青;2010年05期

6 张战军;;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与防护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5期

7 王宏畅;黄晓明;廖公云;薛国强;;双层多孔隙沥青路面吸音降噪有限元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8 吕振北;荣丽娟;韩之栋;范文东;;提高沥青路面高温抗车辙能力方法对比研究[J];石油沥青;2012年01期

9 刘士元;;国产沥青路面的低温开裂问题[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5年10期

10 李明;沥青路面冷施工技术在我国问世[J];劳动保护;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袁岚;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N];湖北日报;2005年

8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10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蔚旭灿;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28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28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