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EVP模型及其在预压处理软土路基水平位移计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10-24 16:54
【摘要】:【目的】研究将EVP模型应用于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水平位移计算的可行性,为软土路基稳定性的评价与控制提供支持。【方法】通过绘制应力和应变增长路径变化的图形,分析了真空预压、堆载预压以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路基时土体的应力和应变变化,介绍了EVP模型的基本公式和计算过程,提出了用该模型表示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经典比奥固结理论,推导了考虑蠕变的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土固结变形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实例计算。【结果】1)不同预压方法的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均不相同;2)用EVP模型描述不同预压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时,其具有不考虑应力路径和不划分主、次固结的优越性;3)在比奥固结理论中,用EVP模型反映软土的物理方程时,能全面描述考虑弹黏塑性质的软土路基的固结变形,可准确计算软土路基的水平位移;4)EVP模型的软土土体黏性参数ψ/V和塑性参数λ/V对水平位移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用EVP模型反映软土的弹黏塑性的本构关系时,可相对准确地计算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的水平位移。
【图文】:

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有效应力


图1堆载预压(a)与真空预压时(b)有效应力的增长变化Fig.1Growthofeffectivestressofsurchargepreloading(a)andvacuumpreloading(b)1.2预压方法应变分析堆载预压与真空预压时土体的应变路径如图2所示。堆载预压加固软土路基时,在加荷边缘和靠近地表的地方,水平向有效应力的增加量Δσ′3>k0×Δσ′1(其中k0为土的侧压力系数,Δσ′1为竖直向有效应力的增加量),应力路径指向k0线的下方,侧向变形指向加固区。但随着地基深度的增加,有效应力增量Δσ′3沿深度方向很快衰减,因而Δσ′3>k0×Δσ′1,应力路径指向k0线的上方,这些点的侧向变形指向加固区外。所以堆载预压处理路基时,土体容易发生侧向挤出变形。图2堆载预压与真空预压时土体的应变路径Fig.2Strainpathofsoftsoilofsurchargepreloadingandvacuumpreloading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是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有效组合,虽然堆载过程中地基土体也会发生侧向挤出变形,但由于有真空荷载的作用,真空预压产生的侧向收缩变形与堆载预压产生的侧向挤出变形有一部分可以相互抵消。2土体流变的弹黏塑模型大量的工程实际和试验研究都证实,土体是具有弹性、塑性和黏滞性的弹黏塑体[12-13]。借鉴Bjer-rum的时间线模型,Yin等[14]提出了一个三维的EVP模型,该模型是在“参考时间线”和“等效时间”等的基础上,推导出的一个不受瞬时施加应力大小

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应变路径,土体


图1堆载预压(a)与真空预压时(b)有效应力的增长变化Fig.1Growthofeffectivestressofsurchargepreloading(a)andvacuumpreloading(b)1.2预压方法应变分析堆载预压与真空预压时土体的应变路径如图2所示。堆载预压加固软土路基时,在加荷边缘和靠近地表的地方,水平向有效应力的增加量Δσ′3>k0×Δσ′1(其中k0为土的侧压力系数,Δσ′1为竖直向有效应力的增加量),应力路径指向k0线的下方,侧向变形指向加固区。但随着地基深度的增加,有效应力增量Δσ′3沿深度方向很快衰减,因而Δσ′3>k0×Δσ′1,应力路径指向k0线的上方,这些点的侧向变形指向加固区外。所以堆载预压处理路基时,土体容易发生侧向挤出变形。图2堆载预压与真空预压时土体的应变路径Fig.2Strainpathofsoftsoilofsurchargepreloadingandvacuumpreloading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是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有效组合,虽然堆载过程中地基土体也会发生侧向挤出变形,但由于有真空荷载的作用,真空预压产生的侧向收缩变形与堆载预压产生的侧向挤出变形有一部分可以相互抵消。2土体流变的弹黏塑模型大量的工程实际和试验研究都证实,,土体是具有弹性、塑性和黏滞性的弹黏塑体[12-13]。借鉴Bjer-rum的时间线模型,Yin等[14]提出了一个三维的EVP模型,该模型是在“参考时间线”和“等效时间”等的基础上,推导出的一个不受瞬时施加应力大小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车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919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06B00)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GH201101)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JK0922)
【分类号】:U4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骏杰,张庆贺,段瑞明;一种软土路基新型设计施工方法──EPS工法[J];中国市政工程;1996年01期

2 程国忠,张冰心;浅谈袋装砂井在软土路基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8期

3 夏立峰;应用袋装砂井和土工布处理桥头软土路基[J];山西建筑;2004年02期

4 钱林安;灰色预测在乍嘉苏高速公路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公路;2004年07期

5 陈健伟;容耀华;;某高速公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治路基滑坡原因探讨[J];公路;2006年04期

6 彭圣平;王吉利;刘金龙;程凯兵;;土工织物加固软土路基效果分析[J];土工基础;2006年03期

7 李仁;;谈珠海市软土路基的质量控制[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3期

8 刘广;吉彬彬;杨兴利;;土工合成材料在软土路基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蓝伟民;;水泥搅拌桩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7年12期

10 耿兴军;王传理;陆科奇;;预应力管桩在软土路基上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建;赵法锁;张发明;蒯志要;;真空预压软土路基沉降预测[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姜晨光;程文丽;陈晓江;施其虎;王同文;;石灰改良软土路基力学性能的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王艳玲;陈建峰;;高填土软土路基稳定性监测方法[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陈玲;魏宏;尚志刚;;临港工业区软土路基设计及分期修建方案[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刘后会;;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黄骅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及经济分析[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郑黎明;李秉生;韩会增;;软土路基后期沉降趋势预测的新方法[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7 朱铁耕;;灰砂桩处理软土路基的研究与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8 折学森;张登良;顾安全;;软土路基的沉降变形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9 翟鹏;郭有宏;;减少软土路基工后沉降的地基处理措施[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10 王国强;吴志海;丁振杰;;安徽池州至安庆高速公路大渡口段软土路基工程地质研究(英文)[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茂名市城建设计院 陈彦百 李勇;浅谈西粤中路软土路基的处理[N];广东建设报;2002年

2 通讯员 陈彦;绍兴首次应用高效节能环保[N];绍兴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邓昆伦 陈丽敏;十六局集团一公司 获两项公路工程部级工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4 姚娟 吴永军;公路工程中软基鉴别试验与处治[N];西部法制报;2010年

5 通讯员 周继明;跨沪杭转体拱桥成为中国高铁攻坚克险典范工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赵宏钧;公路治超随行记[N];台州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建平 通讯员 孙大会;福厦铁路黄石特大桥架通[N];福建日报;2008年

8 富阳记者站 骆炳浩 通讯员 陆世洪 蒋根仁;杭富沿江公路春节前全线通车[N];杭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晓红 张旌 通讯员 王力 王海军;衡桂高速:“28字核心理念”打造一流高速[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本报通讯员 林诗含 本报记者 陈锐荣;路桥:“三招”缓解公路管养难[N];台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魏丽敏;软土路基双重非线性流—固耦合仿真分析与沉降预测[D];中南大学;2005年

2 吴春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土路基稳定控制与沉降预测[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观仕;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拓宽变形性状与时间效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俞亚南;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试验研究与沉降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5 李涛;软土路基大变形固结随机有限元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丙兴;基于非概率可靠度理论的高速公路软基变形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赵健;软土地基强度试验研究及其增长计算理论[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国恒;季冻区填土路基沉降预测及其附加应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祥;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设计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蒯志要;真空预压软土路基的沉降计算及预测[D];长安大学;2010年

3 刘望坤;山区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变形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成玉柱;绍诸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5 周思全;基于组合模型的沙漠地区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猛;抛石挤淤软土路基碾压效果评价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7 刘光秀;软土路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与沉降预测[D];燕山大学;2012年

8 董永亮;东新高速公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锋;软土路基沉降预测与加固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10 刘欢;云南低等级公路软土路基处治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2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52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