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高地温铁路隧道温度场及隔热层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20:08

  本文关键词:高地温铁路隧道温度场及隔热层方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铁路的大力发展,在高地温区域修建的隧道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我国对高地温隧道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相关规范或标准能指导高地温隧道的设计和修建,因此加快对高地温隧道相关问题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以拉日铁路吉沃希嘎隧道为研究背景,并推广到双线铁路隧道中,采用理论分析结合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地温铁路隧道的温度场及隔热层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断面大小下高地温隧道围岩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围岩调热圈半径随着通风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增大速率随着通风时间的增加反而减小;(2)通风初期,围岩调热圈等温线的分布跟隧道断面形状有关,通风后期,调热圈等温线的分布越来越近似为一组同心圆,越靠近隧道内侧,等温线分布越密;(3)相同通风时间下,围岩冷却范围与隧道断面尺寸关系不大。2.通过模糊评价法结合数值模拟确定了高地温隧道中宜采用的隔热层方案:隔热材料宜选用硅酸盐质复合绝热卷毡或干法硅酸铝纤维板;隔热层敷设方式宜采用夹心式;隔热层导热系数越小越好,根据所选的隔热材料确定;隔热层厚度宜取5 cm-10 cm。3.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有无隔热层这两种工况下,隧道支护结构温度随通风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者变化趋势相同,但不同条件下隧道支护结构温度达到最高温度所需的时间不同,分别是t(无隔热层)t(夹心式)t(双层式)t(贴壁式)。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地温下隧道支护结构受力随通风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地温隧道支护结构的应力值虽然随通风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但是极值分布的位置基本上没有变化,且存在一个极值点,在该极值点处支护结构应力改变量最大,地温的影响最大,该极值点在本文的工程背景下是发生在通风时间为第9天时;(2)不同地温下隧道支护结构应力的极值分布位置也基本上不变,且应力变化随地温的增加均呈线性规律,地温对隧道支护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铁路隧道 高地温 温度场 隔热层 耦合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国内外地下工程热环境评价标准13-14
  • 1.2.2 国内外高地温隧道研究现状14-16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第2章 高地温隧道围岩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18-32
  • 2.1 原始地温场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18-21
  • 2.2 传热学基本理论21-24
  • 2.2.1 热力学定律21-23
  • 2.2.2 热分析原理23-24
  • 2.3 高地温隧道围岩的调热圈24-25
  • 2.4 高地温隧道围岩温度场随通风时间的变化25-31
  • 2.4.1 计算假定25-26
  • 2.4.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26-27
  • 2.4.3 隧道围岩温度场随通风时间的变化27-29
  • 2.4.4 不同隧道断面下围岩调热圈的变化29-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高地温隧道隔热层方案研究32-64
  • 3.1 隔热材料的选取32-44
  • 3.1.1 高地温隧道隔热材料选取原则32
  • 3.1.2 隔热材料的种类及基本性能32-36
  • 3.1.3 基于模糊评价法选择最优隔热材料36-44
  • 3.2 隔热层的设置参数研究44-56
  • 3.2.1 不同敷设方式下隔热效果对比45-50
  • 3.2.2 不同导热系数下隔热效果对比50-53
  • 3.2.3 不同厚度下隔热效果对比53-56
  • 3.3 隔热层设置对高地温隧道围岩温度场的影响56-58
  • 3.4 隔热层设置对高地温隧道支护结构温度的影响58-61
  • 3.4.1 无隔热层时隧道支护结构温度随通风时间的变化58-59
  • 3.4.2 有隔热层时隧道支护结构温度随通风时间的变化59-60
  • 3.4.3 对比分析60-61
  • 3.5 高地温隧道宜采取的隔热层方案61-62
  • 3.6 本章小结62-64
  • 第4章 高地温隧道支护结构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分析64-81
  • 4.1 热—应力耦合基本原理64-67
  • 4.1.1 围岩的热—应力耦合基本原理64-65
  • 4.1.2 支护结构的热—应力耦合基本原理65-67
  • 4.2 ANSYS耦合场分析概述67-68
  • 4.3 隧道支护结构热—应力耦合分析68-79
  • 4.3.1 正常情况下的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分析68-69
  • 4.3.2 高地温隧道支护结构受力随通风时间的变化69-74
  • 4.3.3 不同地温下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分析74-79
  • 4.4 本章小结79-81
  • 第5章 高地温隧道隔热降温措施研究81-88
  • 5.1 高地温隧道隔热降温“防”措施81-84
  • 5.1.1 高温热水防治81
  • 5.1.2 隧道结构防护81-83
  • 5.1.3 个体防护83-84
  • 5.1.4 设备防护84
  • 5.2 高地温隧道隔热降温“治”措施84-86
  • 5.2.1 隧道通风降温84-85
  • 5.2.2 制冷站降温85
  • 5.2.3 冰块降温85-86
  • 5.2.4 洒水降温86
  • 5.3 高地温隧道隔热降温综合措施研究86-87
  • 5.4 本章小结87-88
  • 结论与展望88-90
  • 致谢90-92
  • 参考文献92-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向芳;;控制影响地温的因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23期

2 林向芳;;矿山地温场的形成和地温分布规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01期

3 刘彩波;胡安焱;黄景锐;李霞;;西安市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水;2013年02期

4 席培胜;王兴;;热-渗耦合的井抽灌系统对地温场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5 王广才,李竟生,黄国刚,陈遂斋,刘贵平;平顶山矿区十三矿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勘察;2002年01期

6 刘峥;扈志勇;杨超;刘君;王顺虎;;银川市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宁夏工程技术;2013年02期

7 邓林,王英民;盆地古地温场演化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8 吕兰芝;金会军;王绍令;薛娴;何瑞霞;于少鹏;;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Ⅱ):砂层和水被[J];冰川冻土;2008年04期

9 施尚明,孙小洁,于清华;松辽盆地林甸地区地温场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0 赵静;闫振鹏;邵景力;崔亚莉;刘新号;田良河;;区域流场条件下抽灌模式对采能区地温场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忠丰;庞忠和;杨峰田;;煤矿深部地温场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张建斌;李莲花;;豫北平原地温场形成机制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琼颖;何丽娟;黄方;;地温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及其在扬子地区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玉禄;胡红文;邱希青;付恩光;刘志勇;高赞东;寿冀平;;华北地温场垂向变化[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5 马刚;;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马刚;;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7 李燕;张明华;刘宗铬;王金江;;地温场计算方法的探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均;;地温场与地震的关系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谭静强;琚宜文;张文永;侯泉林;谭永杰;;淮北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构造控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治平;;河西走廊地温场的初步探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骏;基于区域地温场的煤矿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曹瑜;三都矿区地温分布规律及矿井冷负荷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任自强;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翁荔玉;地下水运移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汪海洋;顾桥煤矿地温分布及异常带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吴根强;高地温铁路隧道温度场及隔热层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郭艳;宿县矿区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8 龚露;地温场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4年

9 刘爱永;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赵辉;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对浅部地温场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高地温铁路隧道温度场及隔热层方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6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