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维流动模型的高速列车隧道压力波特性
【图文】:
月2014年12月贾永兴等:基于一维流动模型的高速列车隧道压力波特性109程序的输入数据具体见文献[25-26]。图1比较了本文计算程序计算值与文献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良好。对于单车通过隧道的情形,给出了距隧道模型进口端2m测点的隧道内静压波动值,列车模型速度为413km/h。对于隧道内交会的情形,给出了列车第2节车厢外的压力波值,两列车的速度相等,速度为250.6km/h,两列车进入隧道的相错时间约为25s。图1本文数值计算方法验证2隧道压力波特征高速列车通过隧道引起了隧道内复杂的压力常列车车头驶入或驶出隧道端口会产生压缩波。类似地,列车车尾驶入或驶出隧道将产生膨胀波。这些波在隧道内以声速沿隧道传播,在隧道内形成了复杂的波干涉和叠加。在其传播至隧道洞口和列车端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压缩波传播至隧道洞口会向洞内反射回膨胀波。膨胀波在洞口会向洞内反射回压缩波。这些波在洞内相遇叠加会产生剧烈的压力波动,形成压力波。对于同类性质的波,,波叠加强化波的变化幅值,在极短时间内引起了剧烈的压力梯度。此外,列车通过隧道内测点时,也会引起测点压力剧烈波动。此外,两列车在隧道交会,也必引起更加剧烈的压力波动。本节选择京沪高铁上典型长度的隧道研究隧道压力波的变化特征,高速列车和隧道的几何参数见表1。图2中两列车的相错时间为0s,也即两列车相向同时驶入隧道。图2分别表示了单车通过和两列车在2000m隧道内交会时,隧道内距隧道入口1000m和第8节车外中央处的压力波动时间历程曲线。由图2可见,高速列车通过隧道会产生剧烈复杂的压力波动。而两列车在隧道内交会产生的压力波比单车通过隧道产生的压力波要剧烈得多。对于距离隧道入口1000m处测点,单车通过隧道全过程中引起的压力波?
纬?了复杂的波干涉和叠加。在其传播至隧道洞口和列车端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压缩波传播至隧道洞口会向洞内反射回膨胀波。膨胀波在洞口会向洞内反射回压缩波。这些波在洞内相遇叠加会产生剧烈的压力波动,形成压力波。对于同类性质的波,波叠加强化波的变化幅值,在极短时间内引起了剧烈的压力梯度。此外,列车通过隧道内测点时,也会引起测点压力剧烈波动。此外,两列车在隧道交会,也必引起更加剧烈的压力波动。本节选择京沪高铁上典型长度的隧道研究隧道压力波的变化特征,高速列车和隧道的几何参数见表1。图2中两列车的相错时间为0s,也即两列车相向同时驶入隧道。图2分别表示了单车通过和两列车在2000m隧道内交会时,隧道内距隧道入口1000m和第8节车外中央处的压力波动时间历程曲线。由图2可见,高速列车通过隧道会产生剧烈复杂的压力波动。而两列车在隧道内交会产生的压力波比单车通过隧道产生的压力波要剧烈得多。对于距离隧道入口1000m处测点,单车通过隧道全过程中引起的压力波动最大值为3.172kPa,最小值为4.087kPa。而两列车在隧道内交会时则分别为6.941kPa和8.409kPa。交会时的最大压力波动值、最小压力波动值分别是单车时的2.19倍和2.06倍。对于列车第8节车外中央处测点,交会时的最大压力波动值为1.142kPa,单车的最大压力波动值为0.639kPa。交会时的最小压力波动值为8.398kPa,单车的最小压力波动值为3.843kPa。交会时的最大压力值、最小压力值分别是单车时的1.79倍和2.19倍。表1计算使用的典型的隧道和列车参数数值参数隧道列车横截面积/m210011.2横截面湿周/m35.9812.4壁面摩擦因数0.00500.0028长度/m2000400隧道入口入流损失系数0.5—车头压力损失系数—0.0039车尾压力损失系数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气动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崔涛;高速列车流固耦合振动及运行安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鹏;高速列车气动弹性系统非线性复杂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杰;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钱春强;交会压力波作用下的高速列车动态响应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otaro Yamada,程金松;用于日本高速列车上的先进焊接工艺[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1年04期
2 李文桥;高速列车头部流线型外形及结构工艺设计[J];铁道机车车辆;2002年06期
3 臧其吉;德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J];机车电传动;2003年05期
4 周劲松,任利惠;铰接式高速列车车间悬挂参数优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钱立新;世界高速列车技术的最新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3年04期
6 包志宇;发生在高速列车上的一次火灾[J];北方消防;2003年05期
7 吴礼本;国内外铁路高速列车述评[J];铁道车辆;2003年06期
8 马大炜;日本高速列车的特点和发展动向概述[J];中国铁路;2003年12期
9 Fedor Labrenz,狄方良;欧洲高速列车方案的比较[J];中国铁路;2004年01期
10 王英学,骆建军,李伦贵,琚娟;高速列车模型试验装置及相似特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浩;邢立伟;吕任远;方洪渊;;高速列车制造焊接技术应用展望[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金学松;郭俊;肖新标;温泽峰;周仲荣;;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3 杨弘;王成强;郭伟强;许鹏;;高速列车声学设计方法研究[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徐趁肖;朱衡君;齐红元;杨松;;基于三角插值共形映射理论的高速列车头型建模解析[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许平;田红旗;;高速列车流线型头部外形设计软件研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楚振宇;;高速列车负荷分析和供电系统的算法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闫颖;方卫宁;;高速列车头部外形设计的探析[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马大炜;王成国;;高速列车纵向舒适性的仿真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张丽荣;康洪军;王志海;于晓勇;;高速列车火灾特点及其研究现状[A];2012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杨国伟;姚拴宝;郭迪龙;孙振旭;姚远;;高速列车优化设计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芦龙军;法新一代超高速列车亮相,平平常常时速350公里[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李艳;时速逾350公里高速列车自主研发将启动[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将辉;我国启动研制新一代高速列车计划[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杨文利;科技部与铁道部将研制新一代高速列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蜀梅;高速列车改变出行习惯[N];南方日报;2008年
6 首席记者 栗明;洽谈建设高速列车零部件基地[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朱波;合武高速列车激活武汉“一日游”[N];长江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林刚 本报通讯员 窦新;新一代高速列车2011年批量交付[N];青岛日报;2009年
9 驻湖北记者 程芙蓉;高速列车带旺合武互动游[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叶祝颐;高速列车晚点应有补偿机制[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灵芝;以可靠性为中心的高速列车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田;高速列车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及动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赵怀瑞;高速列车外形多学科设计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朱涛;高速列车载荷反演技术及其运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郭北苑;高速列车驾驶界面人因适配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宏友;高速列车中的关键动力学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李鹏;高速列车气动弹性系统非线性复杂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王斌杰;高速列车结构热点应力疲劳评定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陈哲明;高速列车驱动制动动力学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高国强;高速列车运行状态暂态过电压机理与抑制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其雨;高速列车车体耐碰撞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牧;高速列车中国风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凌亮;考虑多节车的高速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孙法雄;高速列车主动悬挂多速率控制方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5 丁浩;高速列车空调系统与车内流场质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颜争;高速列车子空间模型辨识与预测控制方法[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7 韩坤;高速列车高频振动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曹玲玲;高速列车车体设计规范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刘峰;基于模块化的高速列车卫生间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宋瑾;高速列车车轴的疲劳可靠性灵敏度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6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8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