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的干线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05:5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出行次数和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跟不上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引发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能源浪费等一系列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车路协同技术作为智能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技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得到了交通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点关注。车路协同系统基于先进的无线通信、传感器检测、数据融合技术,实时获取道路和车辆的有效信息,通过建立的车路通信、车车通信,将人、车、路、环境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道路交通流的协同管理和主动控制,从而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是城市交通的骨架,承担着城市交通的主要压力,也是交通拥堵的主要发生源,因此有效提高城市干线的协调效果对整个城市交通网络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车路协同环境下的干线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益和安全,也为新一代智能网联驾驶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技术储备。本文分析了协调效果的影响因素和现有控制策略的适应性,重点研究了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的干线信号控制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干线信号协调的理论体系:控制参数、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最大绿波带宽模型和最小延误模型进行了适应性分析。(2)介绍了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础框架,提出了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的单点交叉口协同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传统MultiBand模型加以改进,并引入交叉口清空可靠性理论,建立一种分级协调控制框架,并对框架中的信号配时和车速引导模块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动态速度引导动态信号配时(Dynamic Speed Guidance and Dynamic Signal Timing,DSDS)的集成优化控制模型。(3)利用仿真软件VISSIM及其COM接口技术、MATLAB编程环境搭建了车路协同环境下的城市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测试平台,并对交通信息采集、车速引导和信号配时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以长沙市五一路6个连续交叉口为研究实例,设计了仿真对比实验来验证本文所提出模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并对路段最大限速、车载市场渗透率和建议车速遵从率等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度分析。
【图文】:

协同技术,交通拥堵,车辆尾气,降低事故


传感探测和无线通信技术,实时获取车辆和道路信息,实现人、车、路与环境的信息共逡逑享,,在这个基础上,采用协同安全和主动控制技术,达到提高交通安全和缓解交通拥堵逡逑的目标,体系框架如图1.1所示。CVIS的应用领域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交通逡逑信号控制、交通出行信息服务、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不停车收费、紧急事故处理和车辆逡逑安全与辅助驾驶等。逡逑(f车载系统3逡逑智能路测逦路网运输状况信息逦^逦通信网络j逡逑图1.1邋CVIS体系框架图逡逑车路协同技术对于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和环境污染逡逑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体来说,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逡逑交通信号控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逡逑2逡逑

欧盟,车辆,重点发展方向,系统推进


系统推进组织(European邋Road邋Transport邋Telematics邋Implementation邋Coordination,逡逑ERTICO),进行了邋e-Safety、CVIS、PreVENT邋和邋CityMobil2邋项目的研宄丨51,其发展历程逡逑如图1.3所示。欧盟在车路协调技术领域更加注重通信协议和数据标准的制定,用于保逡逑证各种不同类型的车载设备能完美兼容,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领跑全世界。2003年逡逑e-Safety项目的制定,标志着欧盟的对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研宄正式开始,该项目强调利逡逑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在交通安全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7]。欧盟制定逡逑Cooperative-ITS发展战略(2013-2017)中,智能车路协同、互联和车辆自动化己经成逡逑为了重点发展方向。作为最容易商业化的应用,智能驾驶卡车队列和自动驾驶的小巴士逡逑达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91.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彦;;协同环境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7期

2 刘丽勤;胡敏强;;数字化校园协同环境的建设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1年06期

3 方兆玉;;协同环境[J];上海教育;2013年26期

4 符宁;周兴社;詹涛;;服务协同环境中的业务过程建模与验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米晓红,陈家新,陈来;协同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性问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邱浩波,李从心;协同环境下面向功能的注塑模具自顶向下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张丹;;情境相关的RBAC策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4期

8 周丽丽;王凤英;;协同环境下的委托授权模型架构及实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李其芳;;虚拟企业在协同环境中的合作[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8期

10 余孝炉;;协同环境下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关系整合的意义[J];物流科技;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家新;米晓红;;协同环境中3D替身交互行为动态控制的实现[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江锋;王娜;高畅;朱周元;;车路协同环境下基于误差加权的车辆无线定位融合算法[A];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6年

3 季浩;吴敏;石慧;刘晓平;;协同环境下面向模型信息安全控制的多角度模型[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罗亚波;凌鹤;;协同设计中的事件响应解析方法[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罗亚波;凌鹤;;协同设计中的事件响应解析方法[A];12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湖北省论文集[C];2006年

6 李妮;彭晓源;刘杰;;计算网格及其在虚拟样机协同环境中的应用探讨[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英;;协同环境下的机床产品数字化创新设计[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郑永前;;集成白车身生产线规划环境[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9 殷脂;殷卫红;曹渠江;;网构软件协作中的信任冲突博弈分析[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10 杜萍;刘弘;宋少伟;;基于任务和依赖的受限委托模型[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康翔;“造假”不违法[N];计算机世界;2005年

2 王易;实现CAD/CAE协同设计与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记者 吴琼;汽车产业面临三巨变 车联网机遇挑战并存[N];上海证券报;2014年

4 安世亚太 雷先华;ANSYS WorkBench 对 CAE技术及流程的协同实现[N];中国航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建明;基于仿真的采办若干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孙宇清;协同环境中访问控制模型与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蒋鸿玲;基于流量的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郭航;面向自治服务协同环境的规范多Agent体系研究:表示、实施与推理[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志波;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的干线信号控制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2 何迎;协同环境下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宋庆祯;开放式协同环境下分布式事务提交和恢复机制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孙思慧;基于集群运算的在线制作协同环境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尹婷婷;车路协同环境下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及控制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6 赵旭彪;协同环境下工程数据库版本管理的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4年

7 魏丹;电子车牌与交通感应网协同环境下路段拥堵适时收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严巍;协同环境中动态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顾复;协同环境下基于语义网络的产品结构模型重用实现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川;车路协同环境下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8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88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