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渗透与储水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20:44
【摘要】:城市地面过度硬化使得城市可渗透下垫面比例越来越小,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不断增大。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是一种允许路表水渗入面层、基层、路基土的沥青路面结构,可以降低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减少地面径流雨水污染物,降低道路热岛效应,改善城市路面使用性能。目前,道路工程专业对于透水路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方面,对削减地表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系统负荷的效果揭示不足。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包括渗透与储水两方面,因此有必要开展渗透与储水效能研究,分析各因素对透水沥青路面应用效果的影响,为完善透水功能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对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机制进行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降雨产汇流的过程、特点以及计算,分析了城市雨水径流计算模型的计算原理。在借鉴土壤产流机制的基础上,用“持蓄机制”、“界面通量机制”描述了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的产流机制,并对路基土产流机制进行分析。阐述了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的渗透与储水功能,分析了降雨参数、渗透系数,得出了南京市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强度分布,并给出了建模过程中各渗透系数的取值。其次,基于SWMM模型对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的渗透与储水效能进行研究。分析了SWMM模型的低影响开发功能与建模数据需求,完成了研究区域SWMM建模、参数确定、模型参数率定。研究了透水路面LID设施参数设定与应用效果评价方法。使用南京市不同重现期的降雨数据,对研究区域透水路面LID应用前后的降雨径流、节点和管段进行模拟,研究了透水路面LID应用对削减地表径流、减轻排水系统负荷的作用。基于SWMM模型模拟结果,完成了透水沥青路面渗透与储水效能评价,本文模型中的透水路面可以在五十年一遇的暴雨中不产生任何路面径流,并且能够迅速排出路面结构中的雨水。最后,对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渗透与储水效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足够的路面结构厚度、空隙率、路基土渗透系数是透水路面不发生“持蓄机制”产流的重要保证,路面结构渗透系数决定了透水路面是否会发生“界面通量机制”产流。设置暗渠是减少路面结构所需求的储水空间、降低路面结构厚度设计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当透水路面应用的区域不产生径流时,不同重现期下透水路面的径流削减率几乎一致,且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应用方案。
【图文】:

南京市,雨型,降雨强度,透水沥青路面


第二章 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机制分析(2)雨型模型暴雨强度经验公式表示的降雨过程线为减函数,降雨强度最大值发生在降雨的,并随时间地推移而递减,而 2.1.1 城市降雨过程分析中提到,降雨强度的峰部分。所以城市地表径流计算必须考虑降雨的时间分布,,即不同雨型对城市地影响。本文采取市政雨型,降雨历时为 120min,最小选样为 5min,南京市不下的降雨强度曲线如图 2-8 所示。

芝加哥,雨型,南京市,渗透系数


图 2-9 南京市芝加哥雨型降雨强度曲线图.3 渗透系数达西定律是渗透系数研究的基础,达西定律公式如(2-15),水力梯度公式如(2-西定律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一般认为地下水层流运动可以适用达西定律[51][66]。v Kj(2-1hjL (2-1式中:v —渗透速度;j —水力梯度; h —水头损失;L —渗流路径长度。影响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控制地表径流能力的渗透系数包括透水路面各结构透系数以及路基土的渗透系数。渗透系数也称水力传导度,指水在水头差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16.2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与处理方案分析[J];交通世界;2019年11期

2 范宝庆;;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探讨[J];河北交通科技;2007年02期

3 丁洪民;吕国林;;薄层沥青路面试验研究[J];吉林交通科技;1994年02期

4 王帅;;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综合防治[J];丹东海工;2010年00期

5 辛阳;;季冻区沥青路面水损坏成因与对策分析[J];吉林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6 刘波;杨陶;;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分析[J];人民交通;2018年12期

7 王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损坏及其防治措施[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8年06期

8 李哲;;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材料、工艺与结构的一体化[J];交通世界;2019年Z1期

9 刘世雄;;双层排水沥青路面设计在遂资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9年04期

10 王宇;占上锋;;公路沥青路面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佟丽荣;;沥青路面春季翻桨处理方法[A];养护与管理2017年第3期(总第73期)[C];2017年

2 薄元窈;李昊;赵勋旺;张玉;苏涛;;沥青路面微波加热器高效仿真分析[A];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刘月娇;;沥青路面结构因素导致的水损坏及养护策略[A];养护与管理(2016年第10期 总第68期)[C];2016年

4 王林涛;;浅谈沥青路面施工的非均匀性及检测方法[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5 王越;;论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处治方法[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6 陆荣龙;沈松华;;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与处治措施[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7 炎庆全;;论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处治方法[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8 常伟琴;;传统沥青路面与微表处抗剪强度形成因素的分析研究[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9 李炜琴;钟桑;;浅析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10 左静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庆丰 实习记者 李安琪;排水沥青路面雨中高速畅行不“发飘”[N];中国交通报;2018年

2 记者 吴苡婷;废旧沥青路面神奇再生[N];上海科技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张冠年 通讯员 林静愉;抢抓工期筑坦途[N];广西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赵铭;鞍山森远开启沥青路面绿色养护新征程[N];辽宁日报;2017年

5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7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8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9 周瑞华;“衡大高速”沥青路面“就地再生”[N];衡阳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白秋薇;陕西:沥青路面耐久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宗涛;持续极端高温条件下的沥青路面抗永久变形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2 董强柱;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3 张兰峰;基于移动荷载和连续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4 汪鸿山;透水性沥青路面径流污染物净化及降温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黎晓;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6 李倩;车辆-沥青路面结构系统相互作用动力分析及路面损伤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7 赵昕;沥青路面热效应发生理论及调节方法[D];长安大学;2011年

8 毛成;沥青路面裂纹形成机理及扩展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赵战利;基于分形方法的沥青路面抗滑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婷;连续配筋混凝土刚柔复合式沥青路面层间剪切疲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2 吕大为;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开裂机理及扩展过程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3 韩雪;高温多雨地区沥青路面修筑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4 鲍剑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D];东南大学;2017年

5 谢永;车—胎—路耦合下沥青路面车外噪声特性及频谱评定[D];东南大学;2017年

6 沈燕;基于层位功能的重载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7 石挺巍;基于谱元法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8 吴文斌;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8年

9 郑剑锋;基于贵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动态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10 张成凯;重荷载情况下沥青路面及路基受力行为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2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92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