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14:00
【摘要】:目前国内很多沥青路面处于维修、待修状态。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已成为沥青路面维修改造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就地热再生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原路面调查与评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图文】:

流程,热再生,混合料,旧料


涉及面很广,设计时应把握的原则是首先满足路用要求,同时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按以下流程进行设计(图1)。2.1 再生混合料类型选择进行沥青路面设计时,对不同的路面层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混合料。由于就地热再生技术100%利用原路面的旧料,导致新料的掺加量很小,因而处理前后的混合料类型基本上变化不大,级配方面可调整的余地很小,主要是针对旧料的部分细化状况,在新料级配上予以弥补,所以原有旧路面的混合料类型基本决定了再生混合料的类型[1]。2.2 再生沥青标号选择由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品质要求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要求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季节,高建立,罗晓辉,王锐英;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J];公路;2004年03期

2 李海军,林广平,黄晓明;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适用性[J];公路;2005年07期

3 熊巍;卢何;;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2006年10期

4 黄颂昌;彭明文;徐剑;;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宽;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刘世培;;改性沥青SMA路面施工技术初探[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3 汪晓慧;;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4 李振;徐世法;罗晓辉;季节;;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评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根;李振;徐世法;季节;;掺加旧料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唐丹;;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因素和施工控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8期

7 徐华东;王磊;刘真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成因及处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8期

8 吴文东;;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技术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3期

9 观祖保;;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思路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12期

10 叶家富;;浅谈公路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及处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颜杏生;汪晓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与措施的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解艳波;曾勇军;;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永明;热拌再生沥青混凝土技术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2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清平;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彭余华;沥青混合料离析特征判别与控制方法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许君臣;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策研究与PMS系统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雄立;冰灾对湖南高速公路路面性能的影响及灾后养护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程祥俊;大粒径柔性基层与半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力学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周洋洋;云南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养护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李俊;环氧沥青混凝土在钢箱梁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徐如林;建筑垃圾粉料的活性激发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尚保玉;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窦刚玉;SBS改性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欣,何文锋,刘先淼;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检测及其性能评价[J];广东公路交通;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得义;刘本军;王勇;;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艺[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6年02期

2 孙祖望;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二)[J];建筑机械;2005年04期

3 ;英达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及施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J];交通标准化;2009年10期

4 佘兆宇;;浅谈就地热再生技术与沥青路面养护[J];建筑机械化;2007年03期

5 王俊龙 ,王立新 ,李书锋;抓质量求发展 高科技创辉煌[J];交通企业管理;2004年03期

6 任淑晶;齐广田;;SY4500型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重铺机组[J];工程机械;2009年06期

7 孙艳;;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及其经济性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4期

8 林琳;吴涛;;就地热再生在沈营线辽鞍段中修工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07年12期

9 陈长征;;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在海南高速公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年01期

10 张建;;就地热再生技术在锡澄高速养护中的应用[J];华东公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平如;沈国平;;京津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于水;;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艺和设备的发展[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3 王晓光;;重载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的ANSYS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杰;;如何避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产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5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6 孟书涛;;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结构设计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肖宁;;沥青路面技术研究的思考与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苗;;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9 黄经纬;;浅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波;;浅谈沥青路面早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科;江苏推广英达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N];中国建设报;2009年

2 吴泗珍 谢培宁 刘玉琴;江苏高速公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N];新华日报;2008年

3 记者 朱文彬;森远股份新产品获两项专利[N];上海证券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布阳;苏交科:在改制“炼丹炉”中浴火重生[N];中国交通报;2011年

5 杜贵昌;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和预防措施[N];晋中日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8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远洋 通讯员 陈丁丁;沥青路面封层工效提高近百倍[N];蚌埠日报;2009年

10 朱玉清 谢春霖;市区六条主干道将铺设沥青路面[N];湄洲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映良;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杨惠芳;职业紧张及铅负荷水平对工作能力评价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张志红;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吴胜;网站信息分类体系优化方法及其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放;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赵炎;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王静敏;当代中国失业保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业昆;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琳;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周文;海南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3 马尉倘;“汉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李严;再生剂对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张其践;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与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姜华木;再生型沥青路面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薛文;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蔡云梅;沥青路面水损害——孔隙水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郭毅;西藏地区柔性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3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93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