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驾驶人生理与行为特性的城市下穿隧道空间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20-04-09 13:55
【摘要】:近年来,为了减缓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城市下穿隧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城市的道路结点处。然而,当车辆快速通过城市下穿隧道时,其出入口的上下坡以及半封闭的隧道结构对驾驶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交通安全。因此,本文结合人类工效学,分析驾驶人在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城市下穿隧道内行驶时的生理特性变化,探究城市下穿隧道的最优空间参数组合。论文选取隧道高度、坡度和坡长三个参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纬地、3DMAX、SCANeR~(TM) studio等软件构建实验场景,设计驾驶模拟器实验。最终采集了30名驾驶人的心电、速度、车道偏移等信息。利用Origin软件,构建三维函数,详细分析了在不同隧道高度下的驾驶人心率、RR间期、上下坡车速、上下坡车道偏移与坡长和坡度之间的三维关系。并利用SPSS拟合出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最终确定了城市下穿隧道空间结构参数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隧道高度和坡度显著影响驾驶人的心率和RR间期,其中隧道高度增加时,心率值不断降低,RR间期值则略有增大;坡度从3%增加至6%附近时,心率逐渐增大,RR间期不断减小,但当坡度高于6%时,驾驶人的心率和RR间期趋于平稳,当隧道高度大于4m,坡度不超过4%时,驾驶人的心率随着坡长的增加不断减小。此外,坡度增加时,下坡段的车速先减小后增大,上坡段的车速则持续减小。上下坡段的车道偏移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隧道高度的增大略有下降。最终,从125组城市下穿隧道参数组合中筛选出30组最优组合,同时,根据各变量的阈值范围,确定了满足条件的237组最优参数组合,其中隧道高度介于3.6至4.4m,坡长介于60至180m,坡度介于1.4%至5.4%。
【图文】:

俯视图,路段,道路,下穿隧道


第三章 实验设计及数据采集纬地和 3DMAX 软件对于实验场景进行道路主线的studio 总共设计了“坡度*坡长*隧道高度”自由组合验道路没有设置其他车辆和行人,尽量排除驾驶人因扰。此外,通过多次预实验发现,由于实验道路相对驶半小时左右会产生疲劳状态,因此最终决定将 12每组道路行车时间控制在 25 分钟之内。道路首先使用纬地软件将 125 个城市下穿隧道随机地分布路长约为 31km,包括 25 个隧道。此外,为了避免驶而产生疲劳,,同时为了尽可能排除过大的弯道对此每段实验道路分为 13 小段,其中第一段设有 1 个有 2 个城市下穿隧道,每小段道路的转角值为 30 度,

过渡段,路段,下穿隧道,道路


每段道路长约为 31km,包括 25 个隧道。此外,为了避免驾驶人长时间在直线道路上行驶而产生疲劳,同时为了尽可能排除过大的弯道对驾驶人产生额外的驾驶负荷,因此每段实验道路分为 13 小段,其中第一段设有 1 个城市下穿隧道,后 12 段每段设有 2 个城市下穿隧道,每小段道路的转角值为 30 度,如图 3.2 所示。图 3.2 路段 1 的俯视图Fig 3.2 The overlook map of section 1注:A 为道路起点,B 为道路终点,C 为每小段道路夹角。道路横断面设计均为为双向 6 车道的城市道路,每个车道宽度为 3.75m,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其中前一个城市下穿隧道的出口距后一个隧道入口的间距为 800的过渡段,如图 3.3 所示,MN 之间道路为 800m 过渡段,直线路段为标准的 4、城市道路标线。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91.254;U4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默楠;刘木清;;基于驾驶员心率变化的隧道照明频闪频率的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2 聂聃;王晓椺;段若男;吕宝粮;;基于脑电的情绪识别研究综述[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3 赵炜华;刘浩学;丁光明;施卢丹;;长隧道入口对驾驶人心理及车速的影响[J];公路与汽运;2011年03期

4 赵建有;何操;郑明明;;高速公路隧道纵坡对驾驶人心率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魏景;边翔;;基于交通安全的南京长江隧道纵坡优化分析[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7年05期

6 陈雪辉;邓伟彬;;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7 钟连德;孙小端;陈永胜;张杰;张国巍;;高速公路大、小车速度差与事故率的关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殷瑞华,朱光仪;浅谈公路隧道线形的安全设计[J];公路;2003年03期

9 李莉,朱经武,曹银祥,李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不同活动状态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8年05期

10 张进华;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与交通安全[J];中南公路工程;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敏;基于眼动信息的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2 董红生;心电波形检测与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3 乔建刚;基于驾驶员因素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郑柯;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速公路线形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汪旭;基于心率增长率的山区复杂公路纵坡路段驾驶负荷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2 毛建民;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与预防[D];长安大学;2010年

3 张炎圣;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机理分析与荷载计算[D];清华大学;2009年

4 钱超;公路隧道突发事件交通控制与紧急救援预案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杜坤;长大隧道驾驶员心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王书灵;基于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山区双车道公路极限坡度坡长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0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20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